近日,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六次工作会议在浙江湖州召开。会前,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无锡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建立 " 十项机制 ",共同提升蓝藻防控水平。
统一规划机制
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要求和有关部署,共同配合编制并组织实施太湖蓝藻防控专项规划;在太湖沿岸等生态敏感区域划定保护蓝线,制定保护修复规划;巩固提升现有水污染防治等协作机制,开展重点跨界水体联动联保,稳定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项目准入机制
强化源头防控,充分发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产业规划、布局、能源结构调整等的指导作用,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项目联评联审,防止重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共同保护太湖流域生态系统。
联席会议机制
两市政府建立轮值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两次轮流召集召开会议,主要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协调和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遇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召开专题联席会议。
联合执法机制
开展跨区域、多部门联合执法,聚焦流域内、重点跨界水体及其周边存在的生活、农业、建设、水利、航运、渔政、工业等各类涉水问题,实现区域联合执法、联合监督、联合巡查,共同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
生态修复机制
协调统筹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水环境功能目标对接和 " 三线一单 " 管控;共同开展太湖滨湖生态修复带建设,提升太湖水体自净能力;共同研究制定沿岸各类水体治理的方案,实现跨界河湖的治理目标。
信息共享机制
统一调度掌握气象、水文、卫星遥感、水质监测、无人机航拍与人工巡查等信息数据,实时掌控太湖蓝藻分布、流向、密度等情况;持续完善蓝藻监测网络,携手推动区域智慧平台建设,联合发布预警监测报告,增加预警的权威性。
联合巡查机制
探索推出跨界联合河长制,开展联动巡河湖活动,边查边改、边查边学,共同提升督查水平,交换河道治理的 " 良方 ",谋划联防联治计划,逐步建立起 "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 的边界河湖共管新模式。
交叉检查机制
做好水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定期开展两地水污染问题交叉检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进一步加大问题督查督办力度,切实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协同梳理和妥善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跨界水环境问题。
应急支援机制
以保障重大活动为重点,巩固完善太湖流域蓝藻防控协作机制,统一应急响应等级,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实行监测仪器、设施设备等的应急共享共用,定期排查区域环境风险,强化环境应急预警和信息通报,提高区域环境应急水平。
推广应用机制
实现常态化沟通交流,在管理模式创新、治理技术革新、先进技术运用等方面加强共享共用和资源分享,探索适用本地的蓝藻防控技术和手段,有效提升水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根据协议,无锡、湖州两市将建立太湖蓝藻联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互通日常管理和监测中掌握的数据和情况,定期组织开展联合巡查、监测和预警工作,共同研究解决太湖蓝藻等区域性和跨界性水环境治理问题,加快形成 " 共防、共治、共保 " 的良好合作局面。
来源:美苏 263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