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6-24
深晚快评丨@深圳家长,对巴克球多多留点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两天,有一则新闻引起了深圳市民尤其是家长的广泛关注。

深圳市儿童医院近日收治了一名 2 岁娃小静(化名),因吞食了 5 颗巴克球引起感染性休克。进了 PICU(重症监护室)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倾力抢救小静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肚子里的 " 定时炸弹 " 还是随时会 " 炸 "。医生随后又通过手术帮娃取出了 5 颗小磁球,直到一周后,小静总算脱离了 " 鬼门关 "。

仅仅看新闻报道,就足以令人心惊胆战。尽管孩子被抢救回了生命,但孩子遭了这么多的罪,依然让我们既心疼又后怕。这也给其他有娃一族带来不容忽视的启示,敲响了玩具伤害的警钟。

巴克球是一种网红玩具,这些强磁性金属小圆球,吸在一起就能组合成任意造型,因为其 " 益智好玩 " 的一面,受到了不少家长小孩的关注和欢迎。

巴克球颜色丰富,样子像糖果,而且又小又滑,对小朋友来说充满着诱惑,极易造成误吞。而巴克球是一种强磁力玩具,当两颗巴克球稍微靠近时,就会产生很强的吸力。如果孩子只是吃下一颗巴克球,多数情况下能自行排出;如果是分次误吞好几个巴克球,即会因相互吸引导致肠子及系膜被夹住,进而对身体造成严重甚至致命伤害,基本都要动手术取出。

据介绍,仅今年以来,市儿童医院就已收治了 6 个误吞巴克球的孩子。而通过网络梳理相关报道,孩童误吞巴克球的事例频频发生。显然,从实际现象来看,巴克球并不适合低年龄段儿童接触。越来越多的人也对巴克球是否归属于儿童玩具,提出了严重质疑。

其实,巴克球本身就是一款国外流行并进入国内市场的成人解压磁性球,适用于 14 岁以上的孩子及成年人。那么,在防范相关风险时,家长固然要多留个神,更重要在于生产厂家、销售商家及相应监管方都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比如,产品标识、标注应当规范,外包装的风险警示必须全面并醒目,适用年龄要标明并严格分级销售 …… 特别是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售卖时,巴克球都不能被归入 " 益智早教、儿童休闲 " 等类别,这显然会对家长造成误导。

不仅仅是巴克球,对于如今市面上层出不穷的 " 网红玩具 ",尤其是类似的磁性玩具,都应当采取严格的标准把控和市场监管。毕竟,我们不能指望家长每买一个玩具,都要自己去搜索半天、来了解相关的安全隐患。

一言蔽之,在涉及儿童的问题上,务必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采取最审慎的安全态度,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文明且充满人性温度的社会的题中之义。

(温琼)

相关标签

家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