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6-28
深晚荐书|约翰•托兰:我眼中的20世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约翰 · 托兰自传》是约翰 · 托兰的最后一部作品,于 1996 年完稿,于 1997 年由圣马丁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讲述了其童年、青少年时光,和之后他的各本书的创作历程。

约翰 · 托兰于 1912 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拉克罗斯。青年时,他曾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剧作家,并就读于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然而这之后他在戏剧和小说的创作上屡受挫折。其间他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并未真正参战,而是在美国本土的军事基地担任组织劳军演出的工作。1957 年,他撰写了《天空中的飞艇》一书,为他打开了历史研究和创作的大门。之后,他接受美国陆军部邀请,创作了《阿登之战》(又名《突出部之役》)一书,大获成功。接下来,他又陆续出版了《不是耻辱》《迪林杰时代》《最后一百天》《希特勒传》等书,并于 1971 年凭借《日本帝国衰亡史》一书获得普利策文学奖(非虚构类)。约翰 · 托兰于 2004 年 1 月去世。

约翰 · 托兰的作品被翻译成十数种语言,行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全世界的历史爱好者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约翰 · 托兰最大的创作特色,也是他在书中所竭力想展现的,就是从始至终他忠实地不带任何偏见地记录了以二战历史为主的近代史。他可以为了一本书采访上百个人,做长达数年的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听取战争双方各自的观点,尽所有的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这一点殊为难得,也是他的著作广受好评的主因。

约翰 · 托兰在书中谈到《日本帝国衰亡史》时写道:" 一个目击者会把我介绍给另一个目击者 , 从而织成一张人与人相互关联的网络 , 将这本错综复杂的书串联起来。" 这种复杂的人际网络,帮助约翰 · 托兰理解和体会日本庞杂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为他撰写一部成功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而这一点,使他在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某些方面,达到了那些在故纸堆中搜求史料的研究者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不光光是《日本帝国衰亡史》(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在其他著作中也都使用了这种调研手法,包括浙江文艺出版社已经出版的《希特勒传》《最后一百天》《阿登之战》,和即将出版的《不是耻辱》《无人区》《战争之神》等书。其中希特勒传一书已售出超过 10 万册,描述希特勒第三帝国最后命运的《最后一百天》,和描述希特勒最后赌博的《阿登之战》(又称《突出部之役》),也广受读者好评。

《纽约时报书评》对这本书的评价是:" 托兰的这本书,表述清晰,文字平易,实事求是。…… 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帮助他克服了重重阻碍,使他得以发掘到许多埋藏在历史长河深处的真相。"

《华盛顿邮报》评价这本书道:" 作为一名讲述历史的作家,托兰先生的叙述建立在对成百上千名历史事件当事人的采访之上。他力求以尽可能多的角度揭示这些历史事件的全貌,并诠释这些历史事件对知名人物和普通人所施加的影响。"

《图书馆杂志》的评论是:" 在这部自传里,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约翰 · 托兰记录了他个人的回忆,以及他为自己不同作品所做的大量采访调研工作期间的一些趣闻逸事。…… 他的引人入胜的、极具可读性的自传十分卓越地向读者展现了 20 世纪的历史。"

其实,这本《约翰 · 托兰自传》与其说是一部约翰 · 托兰的个人传记,是他对个人创作生涯的回顾和总结,不如说这是一部集中阐述他的历史观和历史写作观的著作——即不以一己之好恶,随意对其所使用的史料进行取舍,甚至涂抹篡改其笔下的历史。他更像一名守望历史的旁观者,或者用书中编剧波特 · 艾默生 · 布朗给予约翰 · 托兰的忠告而言:" 我俯视剧中的人物,让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说他们该说的话。"

《约翰 • 托兰自传》

[ 美 ] 约翰 • 托兰 著

郭强 张顺生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年 6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