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6 月 29 日起,上市公司中国国旅简称将正式变更为 " 中国中免 "。但就在不久前,另一家上市公司国旅联合(现 *ST 联合)曾打算更名 " 国旅股份 ",却因跟中国国旅 " 撞名 " 不得不作罢。实际上,目前 A 股市场近四千家上市公司,名称相似的情况为数不少,随着注册制推进,IPO 加速," 撞名 " 现象可能更加常见。带来的问题是,股民一不小心就可能 " 炒错了 "。
改名风波:与同行 " 撞名 "
要想公司名字显得高大上,最好就是带上 " 中 " 字头或者 " 国 " 字头。南京上市公司国旅联合(*ST 联合)就是这么打算的。去年 11 月 28 日,国旅联合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已变更为江西省旅游集团,为了进一步明确公司聚焦旅游主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让市场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主业,公司决定将证券简称由 " 国旅联合 " 变更为 " 国旅股份 "。
△ 国旅联合放弃更名公告
但到了今年 4 月 29 日,公司却公告表示,上述更名公告披露后,因公司拟变更后的证券简称 " 国旅股份 " 与 " 中国国旅 " 有雷同,各方高度关注。有基于此,公司决定终止本次证券简称变更事项。
公司证券代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之前的更名公告发出后,上交所方面表示接到了中国国旅的反对,要求公司与对方协商,但中国国旅坚决不同意,最终公司决定放弃更名。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今年 6 月 19 日,中国国旅公告,由于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得以解决,目前专注于免税主业,拟变更简称为中国中免。最新公告显示,公司将于 6 月 29 日正式变身中国中免。
那么问题来了,国旅联合还会继续寻求改名为国旅股份吗?公司证券代表日前对记者表示,既然放弃了,就不打算再改了。
其实,历史上的国旅联合与中国国旅颇有渊源。国旅联合是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南京市旅游总公司等 5 家国企在 1998 年联合成立的,2000 年 9 月在上交所上市。几经周折之后,如今其大股东已变更为江西省旅游集团。而以国旅总社为主要资产的中国国旅,直到 2009 年才上市。去年 1 月,中国国旅将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 100% 股权转让给控股股东中旅集团,后来又收购了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 51% 股权,这才变身中国中免。两家原本同宗同源的上市公司,如今却闹了一出 " 撞名 " 风波。
怕 " 撞名 ",中设集团要二度改名
还有因为相似的名字太多,打算将 " 中字头 " 改掉的。南京上市公司中设集团今年 4 月公告,目前国内企业的公司名称、简称或证券简称中含有 " 中设 " 字样的较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市场混淆,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价值,拟将公司名称由 "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变更为 " 国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如未能获批,拟变更为 " 综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或 " 创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中设集团更名公告
中设集团原来就改过一次名字。2014 年上市之初,公司原本的名称是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设计股份。2016 年 9 月,公司公告,公司名称变更为 "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 " 中设集团 "。当时公司认为,公司在省外设立了 20 多家分公司、办事处,随着公司走向全国,涉足海外,原公司名称已不足以体现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形象定位。
谁知没过几年,这个看上去很像央企的名字,公司又打算不要了。实际上,A 股市场确实有一家与中设集团极易混淆的公司,中小板的中设股份,全称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无锡上市公司,前身为无锡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不论是简称、全称还是主营业务,都与中设集团极为相像。其实,在新三板还有一家重庆公司也叫中设股份,全称为中设工程咨询(重庆)股份有限公司。
考验股民眼力,当心 " 炒错 "
名字事关 " 脸面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股票名称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名称对上市公司非常重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突出品牌效应,但也有一些是为了迎合市场的炒作。
今年以来,已经有数十家 A 股上市公司宣布更名,其中既包括摘帽戴帽等常规情形,也有的是重组后业务变更,还有的纯粹是为了提升形象。比如,厦门上市公司三维丝今年 1 月公告,拟更名中创环保,其理由是:" 因此前股东不合等原因,导致公司原名号 " 三维丝 " 的市场印象不佳,严重影响公司正常运转;虽经多方努力,现已卸下重大历史包袱,基本面已有全面改善,但仍很难扭转市场对 " 三维丝 " 名号的负面印象,因此,有必要更改公司名号。"
而 " 中创 " 寓意深刻," 中创 " 的 " 中 ",取自易经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蕴含公司坚持 " 不忘初心、遵守规则 " 的理念,且 " 创 " 有 " 创造 "" 创业 " 的意思,意在向市场传达公司全员共同创造崭新未来的决心。
就像生了孩子要起个响亮的名字一样,上市公司的名字更是不能随便。但问题是,随着股票数量激增," 撞名 " 的现象已经愈演愈烈。比如叫太极的有 3 个,太极集团、太极实业、太极股份;叫中天的,有中天股份、中天科技、中天能源、中天精装;叫中环的,有中环股份、中环环保、中环装备;叫阳光的,有阳光照明、阳光电源、阳光股份;叫三维的,有三维通信、三维工程、三维股份;曾经有山东如意和如意集团,如今后者改名远大控股,前者则改名为如意集团。
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陆续实施,IPO 速度加快," 撞名 " 现象可能愈演愈烈,很考验股民眼力,一不小心就可能炒错。其实,在海外其他市场," 撞名 " 问题也挺让人头疼。今年疫情期间,视频会议软件 ZOOM 股票大涨,而另一家在柜台交易的股票 Zoom Technologies,也莫名其妙大涨了 2 倍多,直至被美国证交会停牌。此前 2017 年,Snap 上市前夕,一只名为 Snap Interactive 的股票也遭到爆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