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6-28
永远的“江姐”逝世!她的三部代表作,皆出自同一位南京导演之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6 月 27 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 99 岁。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 年生于辽宁,因为饰演影史经典《烈火中永生》里 " 江姐 " 一角而为几代观众所熟知。回顾于蓝老师的艺术生涯,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其中有多部经典之作与江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银幕背后,她与众多老一代中国电影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奋斗故事,至今还在感动着所有人。

1、《林家铺子》:张寡妇

于蓝所有角色中,儿子田壮壮最喜欢这一个

于蓝,1921 年 6 月 3 日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38 年 10 月,于蓝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 年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

同一年,来自南京的水华也进入了鲁艺实验剧团,执导了多部进步话剧。两人有了第一次的合作:大型秧歌剧《周子山》。

水华出生于南京的一个书香家庭,1933 年进入复旦大学法学系,1936 年赴日留学,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终坚持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坚持好的文艺作品一定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一点,于蓝在《林家铺子》这部电影中做到了。

于蓝的小儿子、著名导演田壮壮就曾经表示,在母亲扮演的所有角色中,他最喜欢《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

《林家铺子》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以 1931 年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为背景,通过小工商业者的挣扎生存、最终倒闭,和林老板一家的命运,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尔虞我诈、"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 的黑暗现实。

1931 年,各地青年学生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这一风潮也波及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林家铺子老板用四百元贿赂了余会长,得到了出售日货的默许,将日货假充为国货。生意兴隆之时,国民党党部却找借口抓了林老板,警察局局长也要强娶林老板的女儿为姨太太。走投无路之际,林老板决定席卷所有财物,带着女儿悄悄出走躲避。林家铺子倒闭了。有权有势的债主们闻讯前来争夺货物,而张寡妇、朱三太那些老弱孤寡的债权人却被警察阻挡在林家铺子的门外,她们的血汗钱被林老板拐骗走了。在拥挤的人流中,张寡妇的孩子被踩死,她则完全疯了。

1995 年入选 " 中国电影 90 周年十大优秀影片 "

这个角色戏份不多,台词也就几句话,却很重要,是 " 戏眼 "。

原本这个角色选的是演员舒绣文,可惜开拍前舒绣文的心脏病犯了。水华想来想去,觉得于蓝能演,就打了电话,请她来救急。

当时,于蓝已经在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中饰演过医疗队队长、在《翠岗红旗》中饰演红军家属向五儿,在《龙须沟》中扮演程娘子。

当时,这个长镜头一气呵成,现场很多人被感动得掉泪了。

记者注意到,在 1999 年《电影艺术》上刊登的《于蓝追忆水华导演》一文中,于蓝就曾经说过自己对这个镜头记忆犹新:开始是全景 , 群众发现被骗 , 挤向林家铺子 , 警察开枪镇压。中近景 , 阿毛在张寡妇肩上吓得大哭起来。中景 , 张寡妇仍在人群中挤着。全景 , 张寡妇抱着孩子惊慌地跑着。这时人群中有姑娘挡住人群叫 :" 当心孩子 , 别踩着孩子。" 近景 , 人脚在跑 , 中近景 , 张寡妇从地上挣扎起来叫着 :" 我的孩子 , 我的孩子 ……" 突然发现了什么 , 一声惊叫 , 扑倒在地。特写 , 人脚踩着阿毛的帽子在跑。全景 , 人们扶起张寡妇 , 张寡妇凄惨地叫着 :" 阿毛 , 阿毛 , 我的孩子 ……"

张寡妇被人群拥挤着向远处去了,这时镜头转向林老板愁闷地坐在船舱里沉思,画外音却响起张寡妇呼唤孩子的悠长悲凉的声音。

这部 1959 年上映的《林家铺子》,影响深远,曾在 1983 年葡萄牙第 12 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评委奖;曾作为唯一一部中国影片列入 1986 年在香港举办的 " 世界经典影片展 "。1995 年人民大会堂内举办了纪念世界电影诞生 100 周年、中国电影诞生 90 周年活动,《林家铺子》入选 " 中国电影 90 周年十大优秀影片 ",于蓝也获得了 " 中国电影世纪奖 " 女演员奖。

2、《革命家庭》:周莲

于蓝向水华推荐了原著,并毛遂自荐出演周莲

《革命家庭》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水华执导,孙道临、于蓝、张亮等人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共产党员家庭进行对敌地下斗争的故事。女革命家陶承的丈夫欧阳梅生、儿子欧阳立安和欧阳稚鹤都是共产党员,先后为革命而牺牲,陶承于晚年创作了自传小说《我的一家》,电影即改编于此。

1959 年,于蓝看到了陶承的《我的一家》,很喜欢,就给水华打电话推荐这本书,还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出演母亲这个角色。他们邀请了著名电影人夏衍来改编剧本,同时为了更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和角色的心路历程,于蓝还专门和陶承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周总理与于蓝留下珍贵合影:她演了一个好妈妈

于蓝成功地饰演了母亲周莲这个角色,从青年演到老年,把一个普通家庭妇女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演绎得真实可信,创造了一个深沉感人的银幕形象。

影片经过修改之后在 1961 年公映,引起巨大反响,仅北京一地就连续放映 971 场,观众约 71 万人次。

当年,该片获得第 2 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 金圣乔治奖 · 最佳影片 ",于蓝本人获得 " 银圣乔治奖 · 最佳女演员 "。在国家文化部评出的 " 新中国 22 大电影明星 " 中,该片占据 4 位,中国电影史上仅此一例,其中就有于蓝。

于蓝还有一张和周总理的合影,流传很广。据说,她的家里客厅墙上,也摆着这张照片。照片中,周总理正在指着她向别人介绍说:" 她演了一个好妈妈 "。周总理说的好妈妈,就是于蓝塑造这一经典形象——《革命家庭》中的母亲周莲。

3《烈火中永生》:江姐

一开始是群戏,江姐的戏份并不多

1965 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无数观众被于蓝饰演的江姐这一人物打动,纷纷给于蓝写信,向她表达敬意。于蓝却认为:" 主要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并不是我这个演员多了不起。"

这部作品,是她的巅峰之作,也是她再一次与水华搭档的成功之作。

当时她生病住院 , 在病床上读到《中国青年报》中连载的《红岩》, 很感动 , 每天读给医院的人听 , 大家都很喜欢 , 认为应该拍电影。欧阳红樱打电话给于蓝 , 建议合作拍片。水华也很喜欢 , 打电话给于蓝,说想拍《红岩》。于蓝立马赞成 , 认为他会拍得比自己好。

水华邀请于蓝在戏中出演江姐。当时的剧本原本是群戏 , 江姐的戏不多 , 水华还有些歉意 , 但于蓝并不计较。剧本改了几稿 , 戏仍然干巴,于是水华再请夏衍来帮忙,夏衍说:" 为什么不集中写江姐和许云峰?许云峰身上有地下党的峥峥骨气 , 江姐的戏多有色彩!丈夫被杀 , 眼见头悬城墙 , 她还有孩子 , 受尽磨难仍坚持革命。"

夏衍还提醒于蓝 , 不要演得剑拔弩张 , 他说江姐不是刘胡兰,应该外表文静端庄、内新坚强,具有东方女性的特点。

写信邀请赵丹饰演许云峰,他也是江苏人

当时,许云峰的选角也很有难度,水华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

一开始,有一位男演员候选,水华不认可。后来有人提出,让于蓝的丈夫田方来演,田方和水华曾经合作过,无论是戏还是为人都很相投,但田方还是觉得不合适。于蓝和丈夫并不计较这个,反而主动提出了赵丹来演。水华终于认可了这次选角。

于蓝写信给赵丹,说水华邀请他来演许云峰,赵丹回信说一定来:" 我多么向往能与水华同志和你们一起合作的集体呀。"

赵丹生于江苏扬州,自幼随父迁居南通,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演员之一,深受观众喜爱。《烈火中永生》中,他和水华共同探索,和于蓝完美搭档,将塑造形象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最终演活了这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