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无所不能吗?人类会被取代吗?《量子大唠嗑》作者马兆远用最新作品《人工智能之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不会。
▲《人工智能之不能》中信出版社
马兆远何许人也?
1997 年通过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5 岁获得牛津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师从 " 超冷原子理论之父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Keith Burnett;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师从 " 激光冷却之父 " 、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William Phillips。
他 30 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为中国空间站 " 天宫四号 " 设计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实验平台。现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数字化先进制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终身教授。
作为量子物理领域的科学家,马兆远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告诉读者,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梳理人工智能的产生逻辑,对人机共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冷静的讨论。从务实主义的角度来理性地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用专业严谨的知识发现人类不可取代的价值。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贯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层层深入分析人类认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数学和逻辑本身论证了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
该书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回顾了上 100 年物理学和数学的进展,通过对量子力学、时间、虫洞、暗物质等概念的轻松解读,从顶层逻辑、原理层面等本源性知识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做不了的事情,对完美、通用的人工智能判了 " 死刑 ",最后落脚在怎样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共生时代的新人类,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质上无穷尽的现状上。
对于个人来说,该书还可以为未来厘清方向,为工作、投资以及人生发展方向提供帮助,例如,如何选中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行业。
马兆远认为,从务实主义的角度看,我们仍可以致力于促进人工智能进步,但不能盲目地崇拜机器。在不可逆的人工智能进阶过程中,我们应去驾驭自己的发明,实现人类的智能进阶。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