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拍摄:倾盆暴雨中,小区无渍水)
昨夜今晨,一场持续不断的暴雨正如预警而至,对于暴雨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市民感受是 " 史无前例 "。这一感受正好契合了武汉官方权威通报:日降雨量创下历史新高!武汉当日虽出现 30 余处渍水,但渍水点数量、深度、退水速度与往年相比,均有极大改观,这幕后与武汉 1998 年以来坚持不懈的一道道治水民生大考有关。
(排涝得力,6 日下午 5 时许,许多道路和小区,基本都是雨过无痕)
151年观测历史 单日降雨量最大
6 日上午,武汉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考期间降雨应对工作,会上通报:6 月 8 日入梅以来,武汉已发生 7 轮强降水,其中 4 — 6 日,武汉市连续降下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此外,5 日到 6 日的 24 小时内,江夏乌龙泉自动气象站日降雨量超 420 毫米,成为武汉市有历史记录以来最高单日降雨量,此前单日最大值为 317 毫米。
具体来看,入梅以来,全市累计降雨量在 426~754 毫米之间,是常年同期的 2 倍以上。平均降雨量达 604.8 毫米,累计降雨量最大出现在江夏乌龙泉自动气象站,总量达 840.9 毫米。
从 4 日 8 时— 6 日 6 时累计雨量看,大暴雨区主要位于蔡甸、开发区、汉阳、硚口、江汉、江岸、东西湖、武昌、江夏等地。累计雨量 300 毫米以上的有:江夏乌龙泉 462.4 毫米、法泗 323.1 毫米,开发区东荆 317.4 毫米、纱帽 305.8 毫米。最大小时雨量出现在江夏乌龙泉,为 88.3 毫米(6 日 4 — 5 时)。
那么,什么是 " 武汉市有历史记录以来 " 的降雨量呢?
武汉气象观测降雨量最早始于 1869 年,当年在汉口的武汉关设立了海关气象站,同年 11 月 1 日开始气象观测,并记录降雨量,至今已有 151 年。也就是说,昨夜今晨这场暴雨,是 151 年来最大的!
1998 武汉看海 民生考题提上日程
1998 年 7 月 21 日武汉市遭受百年罕见特大暴雨袭击。那时的武汉,一要外防长江溃堤,4 万人的防汛大军坚守在 400 多公里的堤防上,随时准备迎战到来的长江一次次洪峰;二要严防内涝,6 万多干部群众在武汉三镇展开了一场抗灾排渍的战斗。
从 21 日凌晨 5 时至 16 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 280 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达 438 毫米。当时的降水强度为史上最大的一次。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在武汉三镇,不时可以看到在渍水中抛锚的汽车,人们在深可没膝甚至齐腰深的渍水中艰难地行进。
从此,每年夏季," 武汉看海 " 成为市民的一大调侃,也成为压在武汉执政者肩上的重担。
2002 年 11 月,三峡工程顺利完成二次截流,2003 年 5 月开始蓄水,武汉治水的重点由外防长江,转入内防内涝。
但是,武汉始终没有摆脱 " 边治理、边看海 " 的困境。有标志性记忆的 " 看海 ",分别发生的 2012 年、2016 年,并在网上盛传,一度成为武汉执政者和相关部门的一块心病,从市长到区长、到水务局长们,均有 " 一遇暴雨就彻夜不眠 " 的胆战心惊。
2020 武汉少见看海,市民发视频感慨 " 三变 "
中国不少城市都有暴雨后 " 看海 " 的情况,北京在 2012 年、济南在 2007 年、深圳在 2014 年都出现过严重的城市内涝事件。城市内涝屡治不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武汉开始了综合治水之路。
随着武汉治水的持续加速、加码,加之与此同时,全国各大城市也都出现 " 看海模式 ",夏季 " 看海 " 几乎成为城市通病," 武汉看海 " 渐渐淡出网民调侃视野。但武汉治水的步伐不仅未停,反而更加极速推进。近年来," 武汉看海 " 现象越来越少。今年入夏以来,虽然 7 轮强降雨袭击武汉,但市民总体印象是:相比于全国各地,相比武汉过去,武汉今年很少见海!
事实上也是这样!2020 年,武汉渍水已经呈现三大突出变化:一是渍水点减少;二是渍水时间短;三是预警及时,防范到位。
2016 年 6 月 30 日 20:00 开始至 7 月 6 日 10 时,武汉一轮强降雨累计降下 560.5 毫米,全市中心城区加东湖高新区共有 150 处渍水点,多数渍水持续长达一周时间,在光谷金融港曾一度出现市民坐船、坐挖掘机上班的场景。
今年 7 轮强降雨整个过程中,前 5 轮基本没有出现持续半天以上的渍水,第 6 轮出现 10 余处渍水点,也在次日上午及时排涝并恢复交通。最为严重的是 7 月 6 日出现了 30 多处渍水,但依然是快速排涝,到 6 日下午 3 时,影响通行的渍水点就只剩下最后 7 处,随着泵站的不间断排水,有望于今夜恢复通行。
与道路渍水点减少的同时,市民也身同感受的时,老旧小区渍水也大为减少。
昨晨暴雨中如注,家住汉口二七横路的居民李先生担心自己停在小区的车被淹,就披着雨衣下楼去看,倾盆暴雨中,李先生意外发现,地面基本没有渍水,他和邻居的车都安然无恙。于是,李先生在网上发了一段视频,并深有感慨地写道:从来没见过这大的雨,小区竟然没渍水。去年水淹了半个轮胎,只好用千斤顶把车头顶起来防止发动机进水 ……
12 年综合治水 数十部门全力攻关
1998 年以来,武汉推进数十部门参与的综合治水工程,今年更是压实责任到具体部门、到具体班组,渍水点分区通报。如今,市民深感:政府有作为,百姓看得见。市民耳熟能详的治水改善民生工程就不下十余项。
——老旧小区改造,地下排水管网完善了。已经完成改造的小区,基本解决了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共用设施设备破损老化、环境脏乱差、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排水管网同步得到了优化,排水能力提升。
(学府佳园小区改造后,雨水快速渗透,雨停路面即刻无水)
——城市泵站建设,排涝能力大为提升。今年,新城区 7 座新建泵站在主汛期前陆续投用,共新增排涝能力 486 立方米 / 秒,全市新城区投用大中型排涝泵站达到 23 座,总排涝能力达到 1671 立方米 / 秒。
(新建泵站排涝能力大为提升)
——江河湖泊治理,容纳雨水能力增强。武汉坐拥 165 条河流、166 处湖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水覆盖,江河湖泊蕴藏着武汉的灵气。近年来,武汉在提升水环境、保障水供应等方面综合施策,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河湖清源、清管、清流 " 三清 " 行动 , 坚持水岸同治、过程管理、源头治水 , 建立水污染长效防控机制、管理机制。" 水清、岸绿、景美 " 的 " 江湖 " 愿景逐步变成现实。
(青山开建超级起下水库,防汛抗旱并举)
——海绵城市工程,排水防涝能力明显提升。武汉经过几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绵城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地面高渗透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已有城市建成区 20% 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 2030 年,城市建成区 80% 以上的面积都能 " 吸水 "。
——各种预警机制完善,市民有备无患。本次第 7 轮强降雨来临之前,武汉防汛、气象、交管、自然灾害监测等部门数十次发布暴雨灾害预警,为市民提前防范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将市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实现人员 " 零 " 伤亡。
…………
12 年综合治水成效显现,尽管出现 151 年来史上最大的单日降雨,武汉一些原来经常渍水之地,本次暂未出现渍水。
竹叶山涵洞
安华里铁路涵洞
东西湖区马池桥
南湖雅苑
武昌大道二道口涵洞
新桥社区南一门
硚口区建国社区
【时话实说,当下热点,冷静表达—— ZAKER 新闻 / 湖北出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