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马嘉理案 " 案后以 57 岁高龄披挂赴英 " 通好谢罪 " 的清朝官员,近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的中国外交家,写下《使西纪程》盛赞西方政治制度的识见人士,去世时没有受到朝廷封谥的戴罪之臣。
活了 73 岁,一生褒贬不一,郭嵩焘身后却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一)
十年砍柴在新作《家国与世情 晚清历史的侧影》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写郭嵩焘没有受谥的原因。我按他的这条线索,延伸开去,查找资料,因繁就简,梳理了一个脉络,脑补了一下知识。
汉语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指人去世,旁人对他一生功过是非做一个全面评价。拿到朝廷上,就是立谥号。用一两个字,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或其他地位较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一个概括。据说这个制度始于西周。谥号分美溢、平溢、恶溢、私溢等,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是褒谥,厉、灵、炀则是恶谥。
在 " 文 " 的谥号中," 文正 " 最高,其次是 " 文贞 ",接着 " 文忠 "、" 文恭 "、" 文襄 "。比如,曾国藩是 " 文正 ",李鸿章是 " 文忠 ",左宗棠、张之洞是 " 文襄 "。
有些大臣被冤杀,可以追谥。如明代的于谦先,追谥为 " 隶愍 ",万历年间改为 " 忠肃 "。反之,如果一位大臣得到很高的谥号,但后来被清算,就要夺谥。如张居正 " 文忠 ",后被万历帝去除,到崇祯帝又恢复。
曾国藩一门兄弟父子五人都得到谥号,曾国藩 " 文正 ",曾国荃 " 忠襄 ",曾国华 " 愍烈 ",曾贞干 " 靖毅 ",曾纪泽 " 惠敏 "。这也属世上罕见。
(二)
那么,做为清代名臣的郭嵩焘,曾经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为何没有受谥呢?
十年砍柴在书中对照了清代予谥的三条标准,一是级别,予谥的官职起点在朝廷为侍郎及以上,在地方为巡抚以上。郭嵩焘做过署理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第二条是政绩。郭嵩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随僧格林沁亲王帮办军务,后来为湘军筹集粮饷。还举荐过左宗棠,劝说曾国藩从军,关键时刻为李鸿章指明方向,晚年出使英、法。第三条是科第出身。
无疑,这三条郭嵩焘都符合。
我们来看看郭嵩焘 57 岁后的辉煌岁月。光绪元年初,也就是 1875 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郭嵩焘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当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写《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仅仅归结于船坚炮利实属不当。中国学西方兵学之 " 末技 ",无法真正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只有从观念上进行革新,走发展中国工商业的道路,才是根本出路。此言一出,名噪朝野。
正当此间,云南 " 马嘉理案 " 发生,英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无奈之下,慈禧以 " 此事实无人任得,汝须为国家任此艰苦 ",特派郭嵩焘赴英 " 通好谢罪 "。紧接着,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体、经济、法制、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他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展开广泛交流,并开始学习外语。同时走访了当地多间学校、博物馆和出版机构。60 岁,光绪四年(1878 年)他兼任驻法使臣。1879 年,迫于压力卸任回国。
按说,郭嵩焘此番临危受命,斡旋有功,本应受到嘉奖。他的会试同年、好友李鸿章后来上疏皇帝,列举了多条详实的理由:一、遣使之初,人皆视为畏途,他慷然赴英。二、在西洋三年,考究利病,知无不言。三、英国于南洋开辟新加坡,他据约力争设中国领事官,使华人得到保护。四、危难之中挺身而出,任公使期间向中国介绍西方,保护了在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华人利益,赢得了外国政界的尊重。
(三)
按说,郭嵩焘立了大功。如此功勋之士,为何四年不到即被召回,黯然回到长沙,在湘阴故里度其余生?
后人研究,包括十年砍柴也认同这一观点:郭嵩焘得罪朝廷是被他的副使刘锡鸿构陷所致。刘锡鸿曾于 1876 年任清朝驻英使馆副使,并出使德国大臣,后兼任驻奥匈、荷兰公使,是著名的反洋务论者。在任期间,他参郭嵩焘 " 三宗罪 ":"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后又加列十多条案例,引起清政府和一些大员对郭嵩焘的不满。
郭嵩焘和刘锡鸿矛盾公开化,为朝廷所知。仅属构陷,总理衙门无法核查,可按下不表。但郭嵩焘将访英见闻写入《使西纪程》,当考察报告寄回总理衙门。文中 " 西洋以智力相胜,垂两千年。麦西、罗马、麦加迭为盛衰,而建国如故 ……" 却真正惹怒了一批顽固派,某种程度上也坐实了诬告他的口实。湖南学者王闿运指他 " 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 ",同是郭嵩焘朋友的李慈铭更是痛斥他不该对外国 " 极意夸饰 "。
正因此,郭嵩焘死后,没有得到朝廷封谥。《使西纪程》被皇帝下旨 " 颇滋物议,所请著不准行 ",书遭毁版,禁止流传。
郭嵩焘去世后,李鸿章一再努力,恳请朝廷为郭嵩焘立传并赐予谥号,未获旨准。
这里要补充下刘锡鸿的知识点。他是第一批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清廷官员。他检举郭嵩焘、反对造铁路等作为可以被戴反洋务的保守派标签。但很多研究者从他的日记文章中却发现,他对洋务的认识甚至超过了改革派,比如他深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坚持 " 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 "。因为想鼓动慈禧搞洋人那一套,无异于重蹈郭嵩焘的覆辙。难怪有人称之 " 君主专制下的特色蛋:双面人刘锡鸿 "。
在晚清,这样一批双面人,绝不在少数。
十年砍柴从郭嵩焘未受谥,看到 " 四年后甲午之战败于日本,九年后而有庚子事变,二十年后清廷覆亡,也是毫不意外的结局。"
(四)
" 郭嵩焘没被封谥 " 是《家国与世情》全书 73 篇文章中的一篇。书中每篇文章都如此着眼于小的切入口,或讲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细节,或引用信中的一段话,或爆料一封密折 …… 把一个个晚清湖湘人物,放到整个中国社会数千年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分析、研判,就像雷颐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位极人臣,历史的灯光一直聚焦着他们。但还有一些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小人物,却长期不受重视。十年砍柴没有放过这些人。
正是这些个体的人,忍辱负重地对老帝国 " 旧房子 " 修修补补,然后推着它痛苦、艰难地走向世界。
这本书可以说是十年砍柴的读史心得,也可以说是一服服药剂,提神醒脑。毕竟,离郭嵩焘谢世,也才过了一百二三十年。
《家国与世情 晚清历史的侧影》
十年砍柴 著
现代出版社 2020 年 6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