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7-14
“江南鼻祖”告诉每一位江南人,你的根在哪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个故事,要从 " 泰伯奔吴 " 说起。

也许从字面上看,你联想到了 " 嫦娥奔月 ",就能猜测到故事的美好。

故事的主人公泰伯,他在历史上也许还不够有名。但是泰伯的侄子,周文王姬昌,大众耳熟能详,因为他出现在了《封神演义》中。

泰伯,商末周国人,西伯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二子仲雍、三子季历。

三子季历的儿子是 " 姬昌 ",他生得聪慧灵俐,特别讨祖父周太王的喜欢。

泰伯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意,他萌生了将周室君侯之位让给三弟季历的念头,携二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岐山(今陕西)。他来到了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这就是 " 泰伯奔吴 " 的故事。

△泰伯庙里的泰伯像

那时候的 " 吴地 ",远不是今天旖旎的江南风光。这里被称为 " 荆蛮之地 ",一片水泽。荆蛮土民以渔猎为生,过着半原始生活。泰伯入乡俗随俗,断发纹身,教授荆蛮百姓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并带领百姓挖河筑城兴修水利。江南的百姓至此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日子。

△梅里古都

司马迁的《史记》中将泰伯列为 " 世家第一 "。《史记 · 吴太伯世家》云:" 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泰伯顺应民意,在古梅里建立了都城,这是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史称 " 勾吴 "。泰伯成为吴国的始祖。

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开化了荆蛮土著居民,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在自然环境优良的江南大地生根开化,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 " 吴文化 ",所以泰伯又被后人尊为 " 吴文化鼻祖 "。

几千年来,泰伯开发江南的功德,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泰伯被孔子尊为 " 至德 "。在《论语》中,孔子对泰伯有一段经典评价:"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 " 三让天下 ",其中一让、二让,让的是西伯侯的侯位,让位给自己的弟弟和侄子。第三让,让的是勾吴国的王位,让给了仲雍。

当然,泰伯和后辈们的故事也还有后续。

为感谢泰伯两让周室君侯之位,当时身为 " 西伯侯 " 的周文王姬昌派大臣将中华民族九州九鼎之一的 " 德鼎 " 赠与泰伯,也是表达对大伯父的敬意。

后来到 " 勾吴国 " 第五世周章时,周武王姬发(姬昌次子)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周章前往拜见周天子,就以 " 德鼎 " 证明自己是泰伯后裔,武王姬发便封其为 " 吴侯 "。从此吴国从 " 独立王国 " 变成了大周朝的 " 诸侯国 "。" 德鼎 " 也就成为吴国王权之象征,一代代传下来。

△泰伯庙外的伯渎河

吴国君侯传到十七世一直未有战祸,到十八世去齐时,各路诸侯起纷争,去齐之子吴王第十九世寿梦也自立为王。寿梦生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季扎最能干,便有意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不愿破除祖上的规矩,他学习先祖泰伯,避之延陵(今常州)。寿梦无奈只好将王位传于长子,并嘱兄弟相传以传给季扎。终因季扎僻居,三子将王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公子僚 "(王僚)。

季扎继承的正是泰伯遗风。当然这是后话。

说回泰伯。泰伯建 " 勾吴国 ",便与仲雍一起以国号为姓,他们的后人们都姓 " 吴 "。

后世为纪念江南始祖泰伯,而建了泰伯庙。

现存的泰伯庙为无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清建筑群。现在海外的吴姓也有一千三百多万,特别是东南亚一带为多,海外的吴氏后裔每年都会组团回来寻根祭祖。

关于泰伯,不能不说的还有伯渎河。

" 伯渎河 " 今天依然静静流淌在城市之中,时光流转间,已经过去了 3200 年。

也许乍一听 " 泰伯奔吴 " 的故事,你还觉得眼前的画面有些苍白,但站在三千多岁的伯渎河面前,那段历史似乎灵动了起来。

据记载,伯渎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当时泰伯所到的江南荆蛮地区,与他家乡北方中原地区相比,生产、生活环境方面相差甚远。尤其梅里是水乡泽国,多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泰伯带领当地居民,克服重重困难,疏百渎为河,开挖了一条绵延上百公里的水道,叫做 " 伯渎河 "。不仅有利于排除水涝,还可以灌溉农田,更可以用来运送物产,便利交通。伯渎河后来成为运河分支,流经坊前,梅村到鹅湖,全长 43 公里。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伯渎河。

△无锡伯渎河畔

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使荆蛮地区得益匪浅,原来的沼泽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商业的繁荣,而伯渎河正好是一条极为便利的水上通道,它对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吴国的逐渐强大,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吴国的逐渐壮大,伯渎河文化也逐渐进化为今天我们所说的 " 吴文化 "。追根溯源,吴地水利建设的根在梅里,在伯渎河的开凿。所以,伯渎河文化也是吴文化之源,是伯渎河哺育了荆蛮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吴文化。

泰伯开凿伯渎河的历史,汉代的《史记》、唐代的《唐书地理志》、宋代的《咸淳毗陵志》、元代的《无锡县志》等历代文献上均有记载。

在 2018 年和 2019 年,无锡曾两次考古发现梅里商周遗址。这一时间段与泰伯奔吴无限接近吻合,或许将为泰伯奔吴(梅里)、泰伯开凿伯渎河提供有力科学根据,且将中国运河的历史从春秋时期推前到商周时期,往前推千年。

今天,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天下闻名。景区由两条交汇呈 " 丫 " 型的千年古河和两条沿河古街构成,伯渎河由此处流入京杭大运河。古老的伯渎桥横跨古河,与清名桥遥相呼应。

△今无锡古运河畔

夜色中的伯渎河畔更加撩人。此时,吟诵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游伯渎河写的那首《夜泊伯渎》最为合适:" 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

向 3200 岁依然流淌的伯渎河问好,向 " 江南鼻祖 " 泰伯致意。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凡

摄 | 汪华

参考资料《太湖文化 - 伯渎河专辑》

感谢无锡市新吴区泰伯文化保护所所长毛剑平对本文的帮助

(来源:江苏文脉)

相关标签

江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