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7 月 16 日下午,南京中考物理学科进行考试,资深名师表示试卷难易适中,贴近生活,有利于考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其中还涉及到有南京特色的题目,如考到了长江五桥。
依据课标重基础关注实验显能力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蒋新老师认为:2020 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难易适中,文字阅读量较往年有所减少,命题素材大多来自于教材和生活,熟悉的情境有效地缓解了考生的紧张情绪,适切的问题有利于考生积极思维、快速作答,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试卷整体平稳有序,重视基础,关注实验,渗透学科素养,凸显思维品味。
一、依据课标教材渗透文化传承
试题紧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知识点覆盖面在 85% 以上;试题大多取材于教材和生活实际,给考生以亲切感,让考生能轻松上手,同时能兼顾文化的传承。如第 4 题结合竹筒做的手工艺品考查了声现象的多个知识点;第 14 题结合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考查了物质和运动的基本知识。第 18 题结合过去农村用的 " 舂米工具 " 考查杠杆的相关知识。试题充分体现了依标据材、渗透文化的思想定位。
二、贴近生活实际着力问题解决
物理学科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有生活化、社会性和时代感。如第 5 题取材于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第 8 题结合 " 玩滑板车 " 活动考查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第 13 题取材于南京长江五桥,通过单位的选择和路程的简单运算,既展示了地方特色,又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第 17 题以 " 防雾膜 " 为素材,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9 题结合暗箱考查学生对电路连接方式的理解,着力问题的具体解决。第 23 题以生活中的纸杯为抓手,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考查;第 27 题的 " 无人驾驶清扫车 " 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彰显了时代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社会。
三、重视实验过程强化证据意识
实验是物理的根,思维是物理的魂。基于实验与能力的考查是本卷试题命制的又一亮点。如第 21 题结合 "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 实验,考查实验过程的操作细节;第 25 题结合液体压强实验中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强化对观点正误判断的证据意识;26 题考查电路的连接和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故障判断能力,同时能结合实验设计的具体要求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立足实验过程、强化证据意识的试题特色。
四、彰显科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试卷充分体现学生要从 " 学会物理 " 走向 " 会学物理 " 的思想,为教师的教学导航,为学生的成长铺路,是今后教与学的导向。如 22 题如何用固体的体积 " 等效替代 " 液体的体积;试卷 28 题的最后一问,没有繁杂的计算,而是要求学生选择合适器材来改进恒温箱的控制电路,学生要充分理解 " 温度高低可调 " 的含义,才能选择合适器材,体现了 " 等效思想 ",渗透了 " 安全意识 ",同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又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全卷压轴的靓丽风景线。
综上所述,2020 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平稳平实,既重视基础,又彰显能力,关注学科素养,凸显科学思维,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评价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重视基础落实 关注能力提升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卢义刚校长认为:2020 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秉持一贯的 " 重视基础、关注能力 " 的风格,试题难度适中,注重情境创设、关注科技与生活,突出对实验过程的考查,面上显平稳、点上有新意。
一、立足课本,重视基础
全卷基础题占 70% 以上,让学生 " 学有所会 "、" 会有所得 "。试题的配图多取材于课本,缓解了学生考场的紧张感。如第 5 题的配图,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 7 题的配图,考查学生对能量转化的辨析;第 16 题的配图考查能量的相关知识;第 24 题的配图考查学生对视力缺陷的理解。全卷文字较往年有所减少,节省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体现出命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情境创设,贴近生活
试题情境多源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进入答题状态。如第 2 题的 "6 月 21 日的日环食现象 "、第 8 题的滑板车、第 9 题的荡秋千、第 10 题的电风扇、第 13 题的长江五桥、17 题的 " 平面镜防雾膜 " 等。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会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 "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 的课程理念。
三、关注过程,提升能力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过程。例如 21 题,观察水刚开始沸腾,接下来的操作是什么;第 24 题,通过蜡烛是否需要点燃,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前的器材调节;第 25 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得出结论的证据意识 . 第 22 题 " 液体密度的测量 " 和第 26 题 " 测量大电阻的阻值 " 及 " 电水壶功率的测量 ",都涉及了 " 等效替代 " 的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渗透民俗,发展素养
试题素材选取的过程中,努力将物理和人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如选择题第 4 题素材为竹筒制成的民间手工艺品,富有童趣,充分挖掘了民俗元素,渗透民族文化;填空题第 18 题的素材是过去农村的舂米工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润物无声,发展素养。
总之,全卷体现了物理学科联系生活的特点,具有时代特色,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关注科技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教师的教导航,为学生的学铺路。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黄艳 舒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