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4 日上午,原海天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志斌向深圳图书馆捐赠文献。本次捐赠文献涵盖其个人专著 20 种 45 册,担任编辑、策划等作品 163 种 176 册,刊载其文章的期刊报纸 15 册 / 件,各类证书 35 件,著作底稿 3 件,合计 284 册 / 件。
于志斌是江苏宿迁人,生于安徽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2 年 8 月起先后在安徽人民出版社、黄山书社工作,曾任黄山书社编辑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一度担任安徽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团总支书记,安徽省扶贫工作队庐江县长冲乡工作组副组长,《中华大典》安徽省联络员。1997 年 11 月调入深圳,历任海天出版社特区读物编辑部主任、党委行政办公室主任、人文社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作为深圳资深出版人,其担任策划、责任编辑的图书屡获殊荣,曾获得首届安徽图书奖、广东省精品图书奖、广东省 " 五个一工程 " 图书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等奖项。
于志斌深情回顾了其 38 年未曾间断的出版生涯,细叙从安徽黄山书社到深圳海天出版社的工作经历,并亲手逐本讲解文献的特色和出版过程。其负责策划、组织、编辑、出版的图书,形成了地情、楹联、家庭、宗教、历史、收藏、学术等图书系列。其中,《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考试制度史》、《< 老子 > 诗学宇宙》、《邹牧仑作品系列》、《全民阅读推广手册》等图书,在选题和内容上颇具开创性,获得学界广泛好评,书中一些研究成果至今被引证和使用。
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亦是一种再创造,从内容选题到装帧设计均能体现出版人的心血和付出。以长篇小说《史圣司马迁》一书为例,封面题名字体出自汉碑,内部装帧由鲁迅先生学生、装帧艺术开拓者钱君陶设计,书中画像由九旬画家沈子丞作图。
从于志斌的讲述中可以看到他对文献的珍爱,其捐赠的个人著作和证书是其学术志趣和工作成果的见证,而不同年代的职务作品更是可以从策划选题、装帧印刷、名家题序等角度反映图书出版的发展史,其中不乏其个人的唯一收藏,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
于志斌表示:" 在深圳 20 多年,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变化,我感到十分幸运。如今深圳是‘全球阅读典范城市’,作为出版人,深知图书馆是文献最好的归宿,家中藏书颇丰,后续还将继续整理,继续捐赠,同时希望它们在图书馆得到妥善保存,让更多的市民读者可以运用 "。
▲去年 "4 · 23 世界读书日 ",深图发布 " 深圳人著作征集令 "
本次是深圳图书馆自 2019 年 4 月 23 日向全社会发布 " 深圳人著作征集令 " 后所获得的较大体量的个人捐赠。
深圳经济特区 40 年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主流文化,著书出版是城市文化的梳理和表达。深圳图书馆始终以凝聚与传承深圳地方文化为使命,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在广泛征集和主动搜集的基础上,将编辑出版《深圳人著作目录 - 文学卷》,记录深圳人的 " 著书立言 ",为深圳文化研究提供文献保障与重要参考资料,亦为这座城市和广大市民留下珍贵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财富。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