镬耳山墙、角楼、望楼、围龙屋、屋脊灰塑 …… 走进大田匠作文化村,客家建筑特色一览无余。百年围屋重焕生机,用一砖一瓦生动地讲述着龙岗客家文化故事。
就在 6 月底,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刚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 25 个典型案例之一。多点开花让文物 " 活 " 起来,正是龙岗的一大文保秘诀。越来越多的龙岗文物驶入活化利用快车道,与全国各地特色文物古建同台共戏、各展风采。
" 五位一体 " 夯实文保之路
龙岗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196 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是深圳的文物大区。面对文物保护这一庞大课题,龙岗区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制度建设、安全保障、科学管理、工程建设、活化利用 " 五位一体 " 的工作体系,并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
坚持制度先行,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先后牵头推出《深圳市龙岗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暂行办法》《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修订版)》等一系列政策,高起点谋划全区文物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并建立 " 区文物行政部门、文物安全公司、街道、社区巡查员 " 四级巡查体系,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近年来,龙岗区城市更新中征求文物保护意见的来文共有 291 件,涉及 84 处不可移动文物。龙岗区积极推进文物维护与修缮工程,目前用于文物修缮的政府投资已超 1 亿元。此外,为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龙岗区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状和周边环境调查,已完成省保单位茂盛世居、鹤湖新居的保护规划修编,并构建了深圳东部 "1+1+N" 博物馆发展体系。
多点开花让文物 " 活 " 起来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多点开花,正是 " 五位一体 " 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据文物价值及修缮主体的不同,龙岗将合理利用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在大田世居的古迹活化上,龙岗区推广的正是 "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 " 的协同运营模式。曾经沉寂的古建筑,如今融非遗文创、手作体验、亲子教育等于一体,焕发了别样魅力。
龙岗区还创新探索 " 点线面 " 结合,通过绿道、碧道、公园串联适合活化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打造人文、自然结合共享的廊道,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龙岗区结合城市道路和绿道建设项目计划建成 6 条文物径,串联 88 处不可移动文物。
▲龙岗区推进文物与非遗文化结合,充分挖掘 " 文物 +" 潜在效益。
充分挖掘 " 文物 +" 潜在社会效益也是龙岗活化文物的一大抓手。" 推进文物与非遗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的结合,释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叠加效应。如在平湖大围可结合平湖纸龙舞、舞麒麟等非遗活动,展现当地民俗民风;鹤湖新居可开展沉浸式体验等休闲活动,打造‘网红打卡地’。" 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 城中村 " 也将纳入文保 " 一盘棋 "
" 五位一体 " 夯实了龙岗文物保护之路。与此同时,龙岗区也在继续思考,如何更立体式地激发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力?今年 6 月,龙岗区政府大力推进 " 城中村 " 特色风貌提升工作,要求立足于 " 城中村 " 中历史文化遗存本体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通过提升历史文化遗存本体的文化魅力,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周边片区特色风貌提升的积极性,并选取部分历史文化遗存作为试点。
据悉,提升工作目前基本确定了分三期实施,共计涉及 19 处。其中,近期将选取现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整体条件较为成熟的 5 处作为试点,预计 5 年内实施。甘坑客家小镇、大田世居、国际低碳城等耳熟能详之地均在名单之列。如位于坪地街道的国际低碳城,将以新桥世居为主要载体,打造亮点突出、具有影响力的特色街区。
另据透露,下一步龙岗区将大力推进博物馆群项目建设,目前正有计划地引进国家级博物馆分馆,同时着力吸引更多非国有博物馆落户龙岗,预计至 2022 年底将新增 10 家博物馆。届时,龙岗人在家门口可享用更丰富的文化大餐。
深圳晚报记者 李其聪 通讯员 卢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