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7 月中旬,南通如皋石庄镇砖桥社区,刚满 28 天的 1.5 万只小公鸡正在追逐觅食。室温和水温智能调节,喂食补水实现自动化,高科技应用在这里处处可见。土地集约化种植粮食,再与养殖业衔接节约成本,如今石庄镇的 " 循环经济 " 产业已经初现雏形。近五年来,这个昔日的省经济薄弱村自我转型升级,村干部手把手带动村民致富,到现在,村营收入已经增加到 50 多万元。
致富的秘诀是什么?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村干部给出了答案," 我们坚持以‘生态’为核心来发展经济,这是我们竞争时的一张底牌。"
△砖桥生态农庄
投入两百万升级 " 装备 ",村干部手把手带村民奔小康
稻谷通过滑管全自动输送,从去石、垄谷、谷糙分离,到净米、筛选、抛光都能全部 " 一键 " 实现,甚至连包装都有专用机器来完成。操作人员只需要将收割的稻谷搬进原粮仓的烘干设备,机器就能源源不断地 " 产出 " 颗粒饱满的 " 鹅玩 " 生态大米。能容纳 20 吨大米的保温库里,一袋袋大米包装得整整齐齐,准备发到下了订单的客户手中。
△现代化种植
这样智能化的场景,五年前的砖桥社区还完全不敢想象。当时,砖桥社区还是省经济薄弱村,2015 年整个村负债 210 万,千余户家庭大多依靠传统农业生活,不少年轻人都选择离乡背井打工赚钱。为了摘帽脱贫,砖桥社区下了 " 背水一战 " 的决心。
" 我们村干部带头寻找致富途径,后来和一些大品牌大公司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 砖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智慧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16 年起至今,村里集中流转土地 1600 亩,成立了粮食农地股份合作社,并投资两百余万建设了拥有烘干机、垄谷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大米加工厂,培管、生产精细化,生产出优质的有机大米。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砖桥社区就摘去了 " 经济薄弱村 " 的帽子。
如今,整个砖桥社区有 6 家合作社,86 名工作人员。村里水稻年产量 800 多吨,亩产量达到 1200 斤左右," 鹅玩 " 生态大米获得市场认可,销售逐渐火爆,每年都被提前预定抢购一空。砖桥社区的成功,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水稻销量。
除了每年给村民们固定的土地流转费用,合作社还会优先安排工作岗位给本村的富余劳动力。不少年轻人被村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吸引,回到家乡创业致富。全村村民年务工收入、土地流转租金收入超过 100 万元,19 户贫困户通过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
" 生态牌 " 变产品招牌,种养项目走出绿色发展路
毗邻砖桥社区大米加工厂的,是一座建成于 2018 年的生态牧场。7 月 16 日下午,在牧场大棚里,年逾五旬的村民石太凤照看着刚满 28 天的鸡仔,按时给它们添水补充饲料。借助智能调节气温和水温的自动化设备,这 1.5 万只小鸡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照料。经过 90 天的标准生长周期,这批肉鸡就能出栏了。
△自动化喂养肉鸡 严君臣 摄
" 我们现在有 8 个养鸡大棚,每年大概出栏 52 万羽肉鸡。" 社区副主任沈良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社区投入 102 万元,与南通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合作,采取无污染工艺代为培育肉鸡。肉鸡出栏后由公司全部收购,不用愁销路问题,技术方面的难点也有专家进行培训指导。
从转型升级以来,砖桥社区始终坚持打好 " 生态牌 "。在张智慧看来,这是砖桥社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种大米,基本实现了农药‘零使用’。现在大家都比较注重养生,绿色有机的食物更受欢迎。" 张智慧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如今社区还在致力于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衔接节约成本,通过秸秆回收再利用、禽类粪便处理为农作物肥料等方式,实现绿色 " 循环经济 "。
△村里的蟹池
淡水养殖、种植特色高钙菜、香堂芋 …… 围绕着 " 生态 " 做文章,如今,砖桥社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致富路也越走越宽敞。每户家庭收入达到 8 万元,村营收入已经增加到 50 多万元。
通讯员 朱登峰 汤祥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严君臣
(社区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