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 7 月,在广西百色德保县那甲镇艾屯村,田间绿油油的桑树生长正旺,一路走进大山深处,该村(粤桂)村集体桑蚕项目基地的蚕房内,一排排自动上簇架已经结满蚕茧,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上半年养殖 6 批 89 张蚕总收入 11 万元,下半年计划再养殖 7 批,预计能再获取 15 万元。" 艾屯村第一书记李孙光说,2019 年,艾屯村已整村脱贫。
而在 2018 年上半年以前,艾屯村还是贫困发生率为 30.31% 的深度贫困村,也是一个村集体经济为零的 " 空壳村 "。为何两年不到,就实现脱贫目标,并且持续增收?答案就在 " 粤桂 " 和 " 村集体 " 这两个词上。
自南山区对口帮扶广西百色田阳区、德保县以来,像艾屯村一样的村集体产业还很多,两地政府以发展产业项目为 " 造血扶贫 " 的重要抓手,为脱贫攻坚战按下 " 快进键 ",并形成脱贫致富的 " 稳定器 "。
桑叶变 " 金叶 " 托起桑农致富梦
2018 年 12 月,艾屯村利用南山区帮扶的 55 万元资金,以及上级扶持资金 20 万元建立村集体种桑养蚕产业基地,基地占地 10 亩,建有大蚕房面积 2900 平方米,小蚕共育室 6 间 460 平方米。村第一书记李孙光介绍,以产业基地为平台,通过吸纳贫困户土地入股,吸纳贫困户务工,并通过土地流转,在村民合作及经济能人的带动下,发展种桑养蚕 245 亩,项目直接带动 68 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19 年底,艾屯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13.78 万元,纯收入 4.385 万元。" 上半年,我们村还建立了畜牧养殖产业基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养牛(羊),桑叶就是它们的饲料之一。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肯定超过 5 万元。"
在不远处的大章村,同样是以桑蚕产业推进脱贫致富。在大章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蚕茧已经摘除,晾在地上白花花一片,准备进行下一步加工。据了解,该村桑蚕产业园占地 1000 余亩,由 6 个桑叶种植区和 1 个大型养殖集中区组成,产业园同样属于南山区援建的德保县(深圳)粤桂协作项目。
" 感谢深圳的亲人送了资金,送来温暖。" 德保县驻村工作队队员林绿俊介绍,此前,这个村只是种点玉米、水稻和其他农作物,产值不高。在南山区和德保县两地党委的支持下,大章村以南山援助的 60 万元起家,发展桑蚕产业,并打破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融合发展壁垒,带动土地比较多的 7 个非贫困村,整合投入 175 万元,抱团成立桑蚕产业园,同时引导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组建村民合作联合社,使这个扶贫产业兴旺起来。目前,大章村有 85 户种桑养蚕,桑园总面积达 1150 余亩,有 95 户群众 285 人通过土地流转人均收入 4200 元;有 25 户 75 人通过在园区务工,实现劳动收入 5300 元 / 人,辐射带动 8 个村 500 户贫困户 1500 人。
2018 年,大章村就整村脱贫了。但桑蚕产业还在发挥着 " 母鸡下蛋 " 的功能。2019 年,通过养蚕,村级集体收入 35.5 万元,增强了贫困户兜底保障能力,和村集体近年发展的脐橙、黑山羊等产业一道,为村子走向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今年 6 月开始,大章村人又开始琢磨让这个桑叶变得更像 " 金叶子 "。因为桑蚕产业主要通过蚕茧实现经济效益。蚕茧受市价影响,当市价偏低时,桑蚕收益将大打折扣。为了开拓桑蚕产业的附加值,所以大章村试点创新推出 " 桑芽菜 " 产业项目,即按照 " 一芽两叶 " 的标准,将新鲜采摘的嫩桑芽经过清洗处理、真空包装、冷藏速冻后销往各地,让全国也能吃上德保人餐桌上的 " 上汤桑芽 "。
在示范园外的桑叶地里,64 岁的村民梁乃强和其他 5 名村民正在埋头干活。" 以前我在县城务工,也就是每月收入 1000 元左右,现在回来摘桑叶,一天就有 100 元的收入,加上老婆每年有村里固定的公益岗位工资,我家年收入有几万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谢谢党、谢谢深圳对我们的关心。"
柑橘、芒果、油茶,大山里脱贫奔康的宝贝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广西百色的大山,以往都只有传统种植业,生产效率低,还要靠天吃饭。如何让山窝变成 " 金窝 ",让靠山吃山换一种吃法?改变产业!南山区与百色田阳、德保 " 结亲 " 后,一批批援助改变这里的山山水水。
在德保县都安乡健茂生态柑橘产业园里,2000 多亩绿油油的柑橘树挂起拇指大小的果子,颗颗长势喜人。此前,该地因土地贫瘠、道路交通不便等问题,发展产业无从谈起。2016 年 12 月开始,南山区帮助完善交通,以产业园形式发展柑橘种植,与广东粤桂柑橘生态产业园开展 " 手牵手 " 共建活动,投入帮扶资金 500 万元,在凌雷村合作建起南山健茂柑橘产业示范基地。2017 开始,运营企业又吸收县本级扶持凌雷、多益、陇干、凌圩、三合等 5 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的 90 万元扶持金入股产业园,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当地柑橘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产业覆盖的问题。
德保县在这个示范基地中,还利用帮扶资金为全县 298 户贫困户购买 300 亩果园产权,再返租给企业管理,使贫困户每年都有分红。而凌雷村的村民,除了固定分红,还能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薪金收益。目前,凌雷村已经实现 4 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剩余 4 个村有望于今年 11 月实现 2-3 万元不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覃登烟是凌雷村民,他说自己夫妻俩都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以前家里只有一间茅房,做菜连油都得没吃。这三年来,乡里给他危房改造,建了新瓦房,用土地参与柑橘产业园入股,每年分红 3500 元,又可以来果园务工,家里还养土鸡、土鸭,生活越来越好。去年底家里还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
在中国芒果之乡,百色田阳区头塘镇联坡村,20 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的芒果树或已摘果或正茁壮成长,在南山区援建的培训大楼里,种植农户正在接受先进的技术培训。
示范区在运作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劳务就业、入股分红、返包管理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经营,为农民增收致富广开门路。其中示范园还拿出 8000 多亩地,以芒果树股权量化的形式把基地经营权配置给 6000 多户易地搬迁贫困户合作经营,给各村的集体经济带去 10 年的稳定收入。
2019 年,田阳区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依托芒果产业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没有变。发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扶贫成为山头的新方向。山上供游客住宿树屋已经建好,不久将开业迎客。今年 2 月引进的广西果天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6 月就在南山区援建的深百(南田)众创产业园开始投入生产,将商品芒果深加工成果肉、果泥、果汁,销往全国各地。待芒果采摘季结束,该公司又可以将当地新鲜的圣女果进行精深加工,更为贫困群众提供了 1000 多个就业岗位。
为打通芒果的消费最后一公里,田阳区还成功引进顺丰集团丰农科技有限公司,在田阳打造顺丰百色芒果预处理中心,投入自动化设备,效率提升 4 倍,直达各大城市。
田阳区的巴某村是百色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以前巴某村是田阳区 29 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在发展桃李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后,整村实现脱贫。为提高产业扶贫质量,在南山区和田阳区的支持下,该村又开始种植油茶产业。村民对此很支持,因为油茶也是最为合适当地风土的作物,经济价值高,产出的茶油销售不受季节影响,抗风险能力强。
大山里的央企和家门口的车间
在田阳区的巴某村陇里屯一个没有人烟的大山沟,一排排现代化厂房林立其中,这是华润五丰(田阳)生态养殖供港基地。经过南山区的牵线搭桥,这个为田阳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筑牢乡村振兴产业的重大项目落户于陇里屯群山之中。
这里虽然偏僻,但有公路直通附近的高速路出口。群山环抱的环境,海拔高,常年温度在 18 摄氏度左右,水源条件好,让这里成为养殖业的防疫安全之地。田阳生态养殖供港基地办公室主任黄卫介绍,项目 2017 年开始建设,总投资 10 亿元,共有 11 个项目,规划建设鸡、猪、牛六大养殖区、三个配套工厂及物料配送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目前肉鸡和蛋鸡养殖集中区已经投入使用。
这个基地中,田阳全区行政村都抱团参与合作,各村整合各类扶持资金、银行融资投入基础设置建设和养殖建设,华润五丰则成为 " 租客 " 入驻。待禽、畜出栏后,投资主体最后与华润五丰利润分成。
依托这个基地,田阳区吸纳 133 个行政村(其中有 56 个贫困村)参与发展集体经济,每年获得集体经济收入 950 万以上,覆盖全区 85% 的村民。并且,还带动了当地养殖水平的提升。此外,这里还成为村民劳务增收的渠道,培训合格后的村民,进入基地务工,人均月工资达 3500 元以上,预计每年可吸纳 1000 名贫困人口参与务工。
大型养殖产业的落户,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提升。本地村民种植的玉米、大豆及牧草等青储饲料可以带来增收。如一亩牧草可以带来 1500 元左右的收入,四季可以收割。屠宰场、粪污处理、物流配送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能带动村民稳步致富,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在田阳城区,南山区援建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 " 老乡家园 ",村民也不用担心生计问题:周边有电子产品加工、服装加工、伞类加工等多个行业的扶贫车间 17 家,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模式。如从南山区来的彩宏伞公司在老乡家园设立了扶贫车间,经过培训,村民就可以熟练工作。
" 我们是计件工资,每天收入至少有 45 元,主要是帮衬下家里。" 住在老乡家园的黄月妹介绍,来伞厂务工的都是妇女,每天早上送孩子在边上的学校上学后,就来到车间工作,下午 4 点半,她们就结束工作送孩子回家做饭。并且她们也可以带原料回家做,上班方式机动灵活,还能实现 " 背着娃、养着家、顾着老 "。
此外,田阳区还推动就业扶贫车间下乡村,分散各乡镇村屯的车间有 18 家,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帮助 600 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月劳务收入可实现 1300-3500 元,为贫困家庭增收脱贫带来保障。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编辑 邹曾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