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7-31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7 月 31 日,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距获诺奖整整八年,距上一部小说整整十年

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作家诺奖获得者。2020 年,距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则已过去整整十年。有人说莫言将陷入 " 诺奖魔咒 " ——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却说:" 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会阻止他。"

十年蕴积,人事全新。《晚熟的人》出版。

这次,莫言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这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紧密、亲近。

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带来 12 个新故事

莫言曾说:"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在这本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

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 " 英雄好汉王八蛋 ",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

他们过于真实,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 " 常 " 与 " 变 "。莫言写下他们的故事,好似不经意地在一张白纸上刻下一个又一个坐标。看完这 12 个故事,所有的坐标都被一条无形的线连系起来,读者才恍然大悟,莫言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时代的潮起潮落。

比如,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 " 大咖 " 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参有一句名言:" 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 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 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 " 说书人 " 莫言。

将 " 我 " 写进了书里,向读者敞开获得诺奖后的生活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 " 我 ",《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十二个故事中的 " 我 " 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

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 " 莫言 ",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 " 土匪窝 " 和 " 县衙门 " 突然涌现," 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莫言获奖后的经历真的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火了、忙了,不仅自己火、自己忙,还带着老家高密东北乡也跟着忙了起来。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书中的 " 我 " 就是莫言本人。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这正是莫言想要的艺术效果。

对于这一别出心裁的安排,莫言解释说:" 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执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小说中的 " 莫言 " 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录者,偶然路过人生百态,作者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这些故事也因为 " 莫言 " 的介入更接地气,更加精彩。

诺奖是 " 桂冠 " 也是 " 枷锁 ",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写作状态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公众的关切和质询,莫言有自己惯常的表达,以 " 获奖后陷入沉寂 " 开场,以 " 希望将来写出好作品 " 结束。

如今,随着《晚熟的人》问世," 闭关 " 了太久的莫言终于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 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江苏作家苏童曾说,诺奖之于莫言是 " 桂冠 " 也是 " 枷锁 ",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据统计,截至 2016 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 34 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 26 次会议、18 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在获奖后最初的 2013 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

然而即使身在 " 枷锁 " 之中,莫言仍旧坚持了一个作家的使命。

在这八年里,他写过戏曲、诗歌,也到过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他依旧时刻关注着家国的变迁,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并用精彩的文字讲述着这些人这些事。"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为小说的素材或灵感的触发点。"

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讲中所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晚熟的人》正是这样一部脱去 " 桂冠 "、回到写作本身的作品。

(出版社供图)

相关标签

莫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