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8-12
三大考题政府怎么应对?南京市市长交出“年中答卷”,32个“第一”“增长”获代表点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吴德 肖日东 记者 鹿伟 卢河燕)8 月 12 日上午,南京市一年一度的 " 小人代会 " ——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开幕。尽管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参会人数受限,依然有 260 余名市人大代表赶赴一年一度的 " 秋天之约 "。会上,市长韩立明向代表们交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 半年成绩单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612.4 亿元,同比增长 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97 亿元,增长 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386.2 亿元,增长 1.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2.7% 和 3.7%…… 面对这份浸透汗水的 " 年中答卷 ",与会全体市人大代表倍感振奋,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分组讨论中更是点赞不断,纷纷为政府上半年工作打出 " 高分 "。

考题:面对 " 史无前例的疫情 + 百年一遇的洪涝 ",咋办?

答卷:坚持 " 人民至上 ",排查核实 870 万人次,94 万人次日夜巡堤、紧急排险,实现南京 " 城市安然、群众安宁 "

" 史无前例的疫情 "" 百年一遇的洪涝 "…… 韩立明在报告一开始,就用了这两个短语概括上半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之严峻复杂。" 全市上下以科学务实的南京行动应对大战大考,交出了一份浸透汗水的年中答卷。"

韩立明用一串串数字注解了这份答卷浸透的 " 汗水 ":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冲击,全市上下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全市 56 万多名党员、近万名机关干部、3 万多名网格员和志愿者奋战社区防控一线,累计排查核实信息 870 万人次。

记者在报告中看到:南京在全省率先公布定点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率先通告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率先全面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率先对密切接触者等对象扩大检测筛查,全面做到 " 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隔尽隔 "……

" 这太不起了!" 年初以来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的的市人大代表、江宁区禄口街道石埝社区党委书记张小宝告诉记者,南京用 27 天 " 阻断传播、拿下拐点 ",最终实现 " 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 ",这可以说是全市党员干部、市民群众用一个个不眠之夜、一轮轮走访核查、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救治 " 换来的 "。

"93 名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年龄最大 97 周岁,最小 10 个月 ……" 市人大代表、溧水区中医院副院长周海森对报告中的这段文字特别关注。" 什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串串数字就是再生动不过的诠释!" 他说,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今年 3 月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反映亲身感受的《南京抗疫现场》才会走红网络、走向世界,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6 月 10 日南京入梅,至 7 月 21 日出梅,梅雨期长达 41 天。受上游来水、天文潮和本地降雨 " 三重叠加 " 影响,长江南京潮位站超历史最高水位。面对 " 百年一遇的洪涝 " 给南京出的这道 " 考题 ",韩立明在报告中给出了这样的 " 答案 ":广大基层干部和各方力量闻汛而动、日夜巡堤、紧急排险,累计投入防汛抗洪斗争 94 万多人次,处置险情 290 多处,转移群众 2221 人,全市未出现重大险情和灾情,实现了河湖安澜、城市安然、群众安宁。

" 面对叠加考验,南京之所以能够‘扛过来、冲上去’,最内核的原因就是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850 万南京人民众志成城、力量无穷。" 分组讨论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感慨道。

考题:面对 " 疫情防控 or 经济社会发展 " 二难选择,怎样兼顾?

答卷:坚持 " 两手抓两手硬 ",总量进至全国第 9 位,首次跻身 " 全国十强 "

"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612.4 亿元、同比增长 2.2%,增速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总量从全国第 11 位进至第 9 位,首次跻身全国十强。" 韩立明在报告中亮出这样一连串格外亮眼的数据。

" 我粗略数了一下报告中的‘第一’‘增长’等表述,大约 32 处。上半年,南京仍能保持稳健向上的良好态势,非常不容易。"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黄南说出了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

市人大代表、惠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周飞祥说,为尽快重启城市生活、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南京在全省最早启动制造业复工复产 " 备案制 ",最早出台生活性服务业复工指引、在全国率先发放总额 3.21 亿元消费券,最早开放室外景区,最早摘下口罩。" 说实话,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来监督政府的。但是上半年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让我们由衷地想为政府点个赞。这不仅仅是我们人大代表的现场感受,更是南京市民群众的共同感觉。"

经济的稳健增长,源于创新名城建设的强大动能。上半年,全市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6876 家,增长 39.7%;新签约新型研发机构 78 家,新增孵化引进企业 2277 家。推进智能制造装备等 8 条重点产业链、20 个领域强链补链行动。

市人大代表,南京工程学院教授、智能电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涛特别提到:今年上半年,南京坚持把 " 四新 " 行动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成为上半年全市经济逆势增长的 " 强劲引擎 " 之一。上半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 22.4%,网络零售额增长 14%。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布局 10 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新增上云用云企业超 2000 家。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是上半年南京经济 " 逆袭成功 " 的另一动能。南京良好的营商环境,引来一大批前景好、空间大、竞争力强的企业 " 开疆拓土 ":比如,上半年,实施 906 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300 亿元;中兴通讯等 165 个重大产业项目竣工;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 7000 亿元;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 10.34 万户,其中新增企业 4.4 万家。

考题:面对 " 财政收入减少 + 民生支出陡增 " 双重压力,如何破?

答卷:坚持 " 民生为要 ",低保标准提高到 945 元 / 月,发放就业奖补 3.7 亿,减税降费 306 亿,稳住千家万户的 " 饭碗 "

" 工业经济普遍承压,内需拉动仍显不足,财政收支压力较大。" 分析上半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韩立明对 " 困难 " 并不回避。" 上半年,第二产业税收下降 21.1%,其中制造业税收下降 25.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 29.5 个百分点。刚性支出仍在增加,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 1.2%,财政收支矛盾凸显。" 她说。

对于并不富余的政府 " 钱袋子 "," 保障民生 " 依然是财政支出的 " 优先项 "。记者在报告中看到:密切关注疫情下的民生之困,政府扎实推进 10 个方面 39 项民生实事;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 十项举措 ",发放吸纳就业各类奖补 3.7 亿元,组织开展职业培训 9 万余人次,着力稳住千家万户的 " 饭碗 ";低保标准从每月 900 元提高到 945 元,推出先行救助、低保缓退等机制,在原有 8 类困难人员基础上,将低收入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对象,各费用段就医报销比例提高 5 个百分点。

企业稳、经济兴,市民就业就有岗位。" 上半年,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直达扶持企业,落实惠企资金 190 亿元,为企业争取贷款支持 518 亿元、减税降费 306 亿元,惠及企业 20 多万户。" 政府报告中的这段表述,引发代表们的热议:这些援企助企政策的兑现,不仅有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更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市人大代表、扬子石化公司能环部环保专家王慧在报告中看到倍感振奋的一串数字: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80.8%,同比提升 14.5 个百分点,达到 " 十三五 " 以来同期最优水平;PM2.5 均值 34.1 微克 / 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一;22 个国省考断面和 7 条省控入江支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相关标签

答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