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8-14
泪滴中呼唤光明,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花语”教育活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马壮壮 文 / 摄)8 月 14 日是第 8 个世界 " 慰安妇 " 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场 " 花语 " 教育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 目前,经认证在世的侵华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受害者已不足 20 位,老人们逐渐凋零,但血与泪不能忘。

盛开的雏菊、向日葵,头戴花环的少女 …… 充满生命力的花朵,象征着昔日惨遭侵华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蹂躏的女性。" 我们希望以花语展的形式,表达对这段历史的态度。历史没有忘记她们,后人没有忘记她们。" 陈列馆执行馆长侯曙光说。

当天,盛开的向日葵和雏菊、翠绿的吊兰,给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增添了不少生命力。每一种花的背后,都有独特的花语,本期 " 花语 " 教育展示的主题是 " 泪滴中呼唤光明 ",寓意着昔日惨遭蹂躏的妇女的鲜血和眼泪浇灌出的希望之花,在和平的花园中盛开,愿伤痛不在。

中国,是侵华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最大的受害国,侵华日军在中国设立的慰安所最多、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先后有 20 多万女性被强制沦为性奴隶,相当数量的女性在侵华日军残暴的虐待中死去。陈列馆中,大量的历史资料,触目惊心。

△志愿者在仪式上献花

展区内,雏菊、向日葵在冰冷的铁丝网和尖锐的玻璃碎片中绽放。此次展出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家郑翕文设计,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展览想表达出侵华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受害者在曾经的日子里,依然非常向往光明、向往和平的状态。" 创造花语场景,一是为了祭奠,二是呼唤光明、祈愿和平。铁丝网、碎石,和尖锐的玻璃碎片,象征着女性的顽强精神,她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依然向上生长。" 在展区四周的墙上,还挂有泪滴瓶,瓶中插上了雏菊和吊兰。郑翕文说,雏菊的花语是和平,吊兰的花语则是希望。

△志愿者在仪式上献花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执行馆长侯曙光在现场表示,希望以举办花语活动的形式,表达出对这段历史的态度。" 我们作为后人,永远不会忘记她们;历史不会忘记她们;文明发展的社会,不会忘记她们。"

△民间收藏家向陈列馆捐赠了有关 " 慰安妇 " 的藏品

花展仪式后,志愿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收藏家们,还向陈列馆捐赠了有关 " 慰安妇 " 的文物藏品。其中南京民间收藏家陈西民,捐赠了下关花月楼慰安所的遗留物。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花语仪式化教育是一个系列项目,接下来将会在一些重要的时间或特殊地区进行展出,此外也会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传播,方便大家参观。

相关标签

教育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