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8-26
深晚报道|文化活水 润泽鹏城:从“爱深圳的10000个理由”看特区文化人文画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市民在深圳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中心书城随处可见正在阅读的市民。 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午后,从莲花北出发,在浓密树荫下悠闲地走过莲花山,再穿过音乐厅、图书馆来到中心书城——这个角度的深圳,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迷人的城市媲美。

这是一位网友关于 " 爱深圳的 10000 个理由 " 的感性留言,这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位于深圳市民中心,在其中轴线两侧星罗棋布着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文化场所,各类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轮番上演,成就了 "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 的生动范例。

深圳率先提出 "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始于 2000 年首届读书月,这一观念成为了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当‘市民’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文化就不再仅仅是有钱有闲之辈的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而是每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当‘文化’和‘权利’结合在一起,文化就不再是一种恩赐和施舍,而是所有市民理所当然享有的权利。"

2003 年,深圳在全国明确提出了 " 文化立市 " 的战略。2007 年开始,深圳推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服务;出台《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办法》,把高雅艺术演出的票价降至最低 50 元;全面推进市、区、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打造 " 十分钟文化圈 "……

这一切均有效降低了人们享受文化成果的成本,推进了市民文化权利的发展,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设计之都 "" 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 "" 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 等国际荣誉的获得,标示了中国城市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全球新高度。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也是 "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 2020" 的收官之年。如今的深圳,一年四季举办的大型文化品牌活动达 30 多个,文博会、深圳读书月、" 一带一路 " 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中国设计大展等活动成为深圳的 " 文化名片 ",构筑起深圳人 " 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 " 的文化生活新局面," 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 " 陆续建设,近千个图书馆遍地开花 ……

40 岁的深圳,竖起的不仅是高楼大厦,还在创造着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 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 的愿景,正在这座梦想之城逐步实现。

深圳晚报记者 徐雅乔

爱深圳的 10000 个理由网友留言节选

关键词 / 认同感

@三土:我出生于深圳,在这座城市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生涯,说到上学就不得不夸夸深圳的校服,哪怕在异国他乡 , 我也会在旅行包中放上一套的衣服,柔软舒适,美观大方。在外读书时,一条深圳校裤足以成为凝聚深圳人的灯塔。

@婉可人:也许深圳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其他城市那么深厚,但她却用 40 年创造了一段让世界刮目的传奇历史,她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 " 深圳人 ",开放、包容,就是敢于尝试,敏于接受,这就是深圳的文化。

关键词 / 幸福感

@呆包子君:设计周、时装周、文博会、高交会、读书月、WTA 网球赛、中国杯帆船赛、流行音乐节 …… 深圳城市文化菜单简直对文艺老中青年们太友好了呀!

@瑶瑶:这里的文化百花齐放,无论是传统的戏曲表演还是潮流的当代艺术都能觅得踪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遍布城市,各类展会从年头排到年尾,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动力。

@小洁洁:我来深圳工作 4 年了,在工作之余,我喜欢到图书馆阅读、思考。每当周末前往中心书城,总能看到席地而坐的读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阅读文化活动潜移默化改变着深圳,让人文气质充盈着鹏城。

关键词 / 获得感

@紫阳真人:莲花春早、洪湖荷翠、塘朗望海、梧桐观云 …… 看城中村的热闹、看中心区的清丽、看光明的田园、看龙华的烟火,这是一座魔幻的城,每一个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喜好,每一个人在这里也都可以发现自己的所爱 , 有满满的获得感。

关键词 / 归属感

@李娴:不管你是哪里人,都能在深圳找到老乡;不管你操着哪里的口音,在深圳都不会显得格格不入。当你回到家乡,你是揭阳人、你是汕尾人、你是湖南人、你是陕西人、你是东北人 …… 但回到深圳,不需要刻意改变口音,你就是深圳人。

@茶导:深圳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来了就是深圳人 ",不管你来自何处,都能寻得属于自己的身心归属。

( 深圳晚报记者 陈小思 整理 )

相关标签

文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