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8-26
象说风云|与特区同呼吸共成长,这是深圳气象发展的励志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从 3 个简陋的百叶箱到拥有一批气象探测 " 黑科技 ",从人工观察、记录到立体观测 ……40 年来,在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中,深圳气象也紧跟步伐,如一位 " 励志小伙 ",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特区这片沃土,逐步形成了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实现了规模化、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如今,深圳气象已成为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期《象说风云》带您见证深圳气象这位 " 励志小伙 " 是如何在一年四季,昼夜不断地记录着冷暖风雨的点点滴滴,以满腔热血守卫着头顶天空。

从 3 个百叶箱到一张网全面感知

站在宝安区和平路上,宽敞的道路,车水马龙,周边高楼林立,一派繁华。

一眼数十年,时间回到 1952 年的夏天。深圳气象这位励志小伙的奋斗拼搏故事就是从这路边的一个小教堂开始的。

深圳气象的原身是宝安县气象站,当时,深圳气象的 " 创业武器 " 就只有 6 个人、几间平房、3 个百叶箱。全部气象观测设备为 3 个百叶箱。其中,两个分别用来观测温度和湿度,另一个用于备份。

▲ 1987 年 6 月,深圳市气象台观测场和车库一角

建站初期,气象站每天定时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只有三句话:" 从今天晚上到明天预计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湿度是多少,风力多大。"

▲ 1994 年首次暴雨预警信号发布

伴随深圳快速发展的春风,励志小伙的 " 创业路 " 如拿到了 " 绿码 ",一路奋发勇为,一路取得战绩。40 年来,深圳气象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气象监测 " 法宝 ",实现立体观测,一张网全面感知天气变化。

目前,深圳气象已拥有 7 个气象探测基地,14 个海上石油监测站,以此为依托,建立了 " 多、广、快、好 " 的现代气象监测体系。监测要素涵盖天气气候、海洋、生态环境、天文等五大类,形成灾害天气、城市气候、环境气象、海洋气象和社会气象五张探测子网。

双偏振气象雷达、365 米气象梯度塔观测 …… 除了监测要素多,监测范围也很广。拥有了这些看家武器后,如今深圳气象的天气监测范围从 150 公里向内陆扩展至泛华南 1500 公里,向海洋延伸 300 公里;观测到的数据最快可以 20 秒到数据库,1 分钟到预报员桌面、2 分钟内为公众提供服务。

从人工粗略记录到精细预报全覆盖

风雨四十年,气象发展之路充满艰苦记忆。如今人们在手机动动手指,即可知道所在区域天气情况,这对于当时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也凝结了一代代气象人的心血。

" 今天天空云量很多。" 气象台最早没有使用电脑,气象人就用手工记录云、天。工作人员先去户外观测,观测完之后去值班室,用笔记录下来。

▲最早通过海关引进的第一台苹果电脑

特区建设初期,人们也只能接收到简单的天气预报。每天早上八点和下午两点,气象人会收到国家气象局通过传真发来的两幅卫星云图,再通过广播收听到广东省气象台发布的天气形势与分区要素预报,再使用电报来接受经纬度电码。当时的气象人就是利用所获信息来绘制云图,然后根据深圳的气象要素、时间剖面图与天象、物象特征综合分析,经过多次计算方程加上预报经验,做出 24 小时预报和未来几天的趋势预报。

在常人看来,天气预报仅有简单的几行字,而这在当时,却是需要气象人全员上阵,通过解读电码、计算经纬度、绘制云图、多次计算方程,才能得来。

而经过一代又一代特区气象人的打拼,深圳气象预报技术和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深圳气象以数据为主线,构建了天气自动追踪、分级提示、人机交互、快速制作和气候预测评估的天气气候一体化智能化平台,面向市民提供 " 长期气候预测 - 中期逐日预报 - 短期逐 6 小时预报 -24 小时逐时网格预报 - 临近灾害预警 " 的精细化服务。

2019 年,深圳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综合准确率 88.5%,气象灾害预警提前至 45 分钟,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天气早期识别准确率提高到 70% 以上,基于人工智能的 0~2 小时短时强降雨预报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升约 8%。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

在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 " 最后一公里 " 的瓶颈问题上,深圳气象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走街串巷 " 喊麦 " 到一键发布全覆盖

对市民来说,如今,一旦深圳有强恶劣天气,要获取深圳天气预警预报消息,甚至想实时获取自己所在区域天气情况,只需要动动手指,几秒钟内就可以获取详细的预报信息。

然而,在特区建设初期,想要及时精准向公众预报天气特别是台风暴雨影响情况,却是一个大难题。

40 年的波澜壮阔,40 年的奋发图强。发生灾害性天气时,现在的深圳气象就如全社会启动防御气象灾害的 " 指挥棒 " 和 " 消息树 "。

曾在深圳市气象台担任预报科科长的郭世浩回忆,在特区建设初期,由于条件实在简陋,有时想向省气象台获取气象资料,得先拨通邮局的长途电话台转接广东省气象台,等接通了,时间至少要半小时,没法保证预报时效。

而预报信息的传播也非常困难,当时并非家家都有广播,一些政府部门也不一定有。因此,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三防部门只能通过汽车上装置的喇叭走街串巷,将台风的消息 " 喊 " 给老百姓。

如今,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涵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 12 类 33 种发布渠道,实现了与国家、省级的纵向对接,联通了全市 10 个区(新区)、15 个部门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事故灾难等 22 类 39 项公共安全信息发布链条,可以一键式 3 分钟内完成 12 类渠道信息发布操作,充分发挥灾害防御 " 消息树 "" 指挥棒 " 的作用。

▲深圳市气象雷达塔

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升到 100%

特区 40 年的风起云涌中,深圳气象随之日新月异。2012-2019 年,深圳气象在广东省气象现代化考评和广东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上连续八年保持全省 " 双第一 "。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效是气象领域重点攻关的一个难题,为了提高时效,近年来,深圳气象不断提升信息传输速率和覆盖面,以 " 互联网 +" 和大数据理念重构预警短信发布系统,实现 1 个半小时内即可覆盖包括漫游用户在内的 2200 万用户,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也从 2012 年的 80%,提升到 2019 年的 100%。

▲竹子林综合观测基地

台风 " 山竹 " 期间,深圳气象整合的 13 个平台累计服务市民达 5 亿人次,有效承受高峰期 415 万 /10 分钟的高并发访问,实现万人在线,千人并发的服务。

现在,对市民来说,在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来临时,收到来自深圳市气象局的预警预报消息,已习以为常。

为避免信息泛滥和节约政府资源,深圳气象还通过对重点风险区手机用户信息的实时动态分析,针对全市 15 个预设的气象高风险区和人口密集区进行定向发布和预警自动触发,从真正意义上,让气象信息实现精准、快速传播。

【结语】

深圳气象 67 年的成长历程,是深圳经济特区沧海桑田发展历程中一个生动缩影。在成为城市气象服务的品牌和样板和全国气象现代化和改革发展的成功试验区的背后,体现了一代代特区气象人 " 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 的时代精神。在未来,深圳气象这位 " 励志小伙 " 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特区同呼吸,共成长 。

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 李瑶娜 通讯员 唐历

相关标签

风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