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8-27
深晚报道|保持肿瘤患者化疗通道畅通,这家医院成功开展“隧道式”PICC置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对肿瘤患者而言, 放置 PICC 导管就是打通体内的一条 " 战斗通道 ",化疗给药通过这里进入血管去杀灭癌细胞。但是由于化疗周期长,PICC 留置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患者会出现脱管、感染等并发症问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8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静脉置管中心成功开展超声心电一体(EDUG)引导下隧道式 PICC 置管,无一例导管相关并发症。

有导航不用 " 盲打 "

为置留导管寻找最佳 " 泊车位 "

56 岁的孙先生是名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做化疗需要再次置入 PICC 管。孙先生表示,以前有外院多次 PICC 置管史且留置期间发生多次脱管和感染," 管子用不了多久就给拔了,浪费钱 "," 这次是第 4 次做 PICC 了,希望不要再发生脱管和感染,留置的时间更长一点 ",既往的经历让孙先生显得有点焦虑。

8 月 12 日,静脉置管中心护士为孙先生进行了详细评估,超声显示,孙先生的双上肢常用穿刺静脉如贵要静脉等直径过小不适合置管,结合孙先生的既往情况,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深静脉通路和置管方式、保证治疗方案顺利实施的难题,而采用 EDUG 引导下隧道式 PICC 置管是该患者目前最佳的选择。通过慎重讨论,静脉置管中心护士于当天成功为孙先生进行了 EDUG 引导下隧道式 PICC 置管。

▲该院首例隧道式 PICC 置管术患者

EDUG 引导下隧道式 PICC 置管术作为目前最新、最先进技术,其与传统做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在置管过程中配合彩色超声、腔内心电一体精准定位,避开大血管和神经,寻找最佳的血管穿刺部位和导管出口,也就是通过体内 " 导航 " 系统为导管寻找一个最佳 " 泊车位 "。同时,使用微创隧道针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以降低 PICC 留置过程中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 PICC 方式 " 事后监督 ",也就说护士置管后,患者再去放射科或在床旁进行 X 线摄片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如果发现导管异位,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消毒等术前准备调整异位导管,不仅增加患者痛苦,重复调整增加置管带来的感染、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对于术后 X 线摄片定位,ECG 尖端定位能够在置管过程中实时指导,及时判断导管位置,从而有效降低置管异位率,使一次性定位准确率达 95% 以上,减少了因调整导管异位造成的患者不适、经济成本支出,减少置管者工作量。

导管停留时间延长

新技术减少 10 倍患者发生感染几率

国外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隧道式 PICC 较传统 PICC,可显著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如脱管、血栓,并可减少 10 倍感染几率。

其显著优势在于,增加部分大直径静脉(如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的可行性,增加置管成功率。而且由于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通过隧道相通,皮下隧道本身就形成一道防止污染的屏障,能有效防止外界因素引起的感染。

此外,提升了安全性,避开肘关节的频繁运动,大大减少经肘窝以下入路的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经济性也很可观,由于停留时间增加,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及患者因调整导管位置所额外支出的拍片成本,降低置管护士人力成本,提高患者舒适度。

该项技术在临床的运用,做到了 " 一管到底、管尽其用 ",减轻患者负担和提升舒适度的同事,也填补深圳市该项技术的空白,也标志着该院静疗水平在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路虹 李思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