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杂志 2020-08-28
跨界造车三年后公司上市,市值150亿美元,他两次创业终于把遗憾补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小鹏汽车未来能交出一份什么答卷?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玄璇

编辑|周春林

图片来源|被访者

8 月对于何小鹏来说是个特殊的月份。

2004 年 8 月,27 岁的何小鹏开始第一段创业,与梁捷、俞永福共同创办 UC 优视公司;2014 年 8 月,何小鹏作为投资人,孵化小鹏汽车;2017 年 8 月,何小鹏离开阿里,正式加入小鹏汽车;2020 年 8 月,小鹏汽车在纽交所上市。

8 月 27 日,小鹏汽车在广州举办了登陆纽交所的上市仪式。" 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激动了 " 的何小鹏在台上回顾两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和阿里走在一起,跟随阿里一起上市,既兴奋又有一点点遗憾。今天想把这个遗憾补足。"

小鹏汽车的发行价为 15 美元,按照发行价计算,市值达到 108 亿美元。上市首日股价上涨 41% 至 21.22 美元,收盘时市值达到 153 亿美元。

何小鹏加入小鹏汽车的 3 年里,造车新势力经历了被资本追捧、备受质疑以及如今两极分化的起伏。一方面," 死亡名单 " 越来越长;另一方面,蔚来、理想和小鹏陆续上市,准备迎接更严峻的考验。

从互联网产品经理到造车公司掌门人,这三年间,何小鹏自身也在进化。

" 当年的小鹏更多是一个创业者,很多时候扮演产品经理角色,把 UC 产品做得很好,话题多是围绕产品与技术。现在他能够独当一面,视野更开阔,与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交流时,能和大家去对齐。"GGV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就在小鹏汽车上市之际,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受欢迎。截至当地时间 8 月 27 日,另两家造车新势力蔚来与理想的市值分别是 235 亿美元和 164 亿美元。特斯拉市值则高达 4172 亿美元。

而上市 " 恰逢其时 " 的小鹏汽车未来能交出一份什么答卷?

何小鹏的朋友圈

在上市仪式上,何小鹏特别提到 " 梦想 ",感谢了两个老朋友。一个是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 原来互联网人做硬件也能很牛,我们是不是也能在汽车这个硬件上做出不一样?" 何小鹏说道。

第二个是 " 忽悠 " 何小鹏有梦想的人——符绩勋。符绩勋在何小鹏儿子出生后一个小时,给他打了一通电话,说 " 智能汽车的时代到来了,你应该有梦想,应该出来自己做 "。

故事就从梦想和这通电话开始。

2014 年,UC 被阿里巴巴以估值 50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财富瞬间涌来,何小鹏开始寻找投资方向。那时特斯拉对外开放所有专利,这让何小鹏看到了进军智能汽车的可能性。他意识到,智能汽车可能跟智能手机一样,会在未来 10~15 年内发生巨大变化。

何小鹏曾经提出在阿里体系内造车,但被否掉了。他于是选择 YY 创始人李学凌等人孵化成立小鹏汽车,自己担任投资人、导师的角色,推动来自广汽的夏珩造车。

2017 年 2 月,何小鹏的儿子出生,在产房,符绩勋打来的一通电话触动了何小鹏。

符绩勋曾多次投资 UC,他认为智能汽车将成为未来很重要的产品,而小鹏汽车需要何小鹏这样一个灵魂人物。2016 年年底至 2017 年年初,符绩勋多次和何小鹏沟通,问他能否全职加入造车。

就在抱着儿子的那一刻,何小鹏被说服了——当时他还不到 40 岁,如果将来孩子问爸爸是做什么的,自己该作何回答呢?他希望还能做出一些事情来。

认真思考是否该从阿里出来造车后,何小鹏走访了多家公司及朋友,其中包括雷军。雷军跟何小鹏说,如果只是管理,一是自己学不到东西,二是很多现象自己看不清楚。雷军还提醒他:你要从坐飞机的公务舱到经济舱,从住五星级酒店回到住 "7 天 "" 如家 "。

2017 年 8 月,何小鹏下定决心加入造车。符绩勋记得,当时小鹏汽车召开第一次董事会,何小鹏第一句话就是最近见了哪些人、花了多长时间到处跑,对汽车行业更有敬畏之心了。

何小鹏身上连续创业者的光环为小鹏汽车的融资打开了绿灯,不少投资人都是先看好何小鹏,再考虑其他因素。

阿里是小鹏汽车 IPO 前的第二大股东,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曾亲自挂帅,担任小鹏汽车董事。蔡崇信在小鹏汽车 B 轮融资发布会上表示,自己追了何小鹏十年,最早在 2008 年就投资了 UC,通过投资小鹏汽车,会继续追何小鹏。

小鹏汽车的第三大股东,同时也是最大的财务投资方、IDG 资本合伙人杨飞表示,何小鹏创办 UC 已经验证了 0 到 1 和从 1 到 N 的操盘能力。而在加入阿里这样的大平台后,他还能拥有创业的热情和敢于吃苦的耐心,很不容易。

晨兴资本在何小鹏加入小鹏汽车后,从 A+ 轮开始连投五轮。其创始合伙人刘芹也是从 UC 开始便支持何小鹏。当年何小鹏引入俞永福作为 UC 的 CEO,这件事给刘芹极大震撼,他看到了何小鹏的智慧与决断力。

在新老投资人朋友的支持下,伴随着造车新势力迅速崛起的大潮,小鹏汽车前几轮的融资都颇为顺利,但到了 C 轮,由于市场环境的原因,情况有所改变。

2018 年 9 月,蔚来汽车上市,其亏损情况也被放在聚光灯下。资本对造车新势力的热情减弱,融资进入寒冬期。那段时间,何小鹏压力很大,全行业也都处在高压之下。何小鹏对符绩勋说,觉得花钱速度太快,他要重新审核花钱的流程。

终于,小米集团在 2019 年 11 月 13 日送来 4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缓解了小鹏汽车的资金压力。雷军曾经是 UC 和小鹏汽车的天使投资人,小米投资新造车企业却是首次。小米也借此加速将汽车纳入智能终端体系,继续在 IoT 领域探索。" 这个冬天不冷,今天的广州艳阳高照。"C 轮融资之后,何小鹏在朋友圈中发文庆祝。

造车终究是一个烧钱的生意,没有创业成功积累下的财富,很难在这条路继续走下去。IPO 前,小鹏汽车融资总额接近 9 亿美元,其中有不少来自于何小鹏个人,何小鹏也因此成为最大股东,持股 31.6%。

智能化的信仰与挑战

每家造车新势力,都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如果说蔚来重服务与品牌,理想强调效率和务实,小鹏汽车最大的特点在于智能化。这或许也是创始人个性特质在产品上的投射。

符绩勋向《中国企业家》表示,何小鹏很早就确定在智能化上加大投入,一是动力系统的智能化,包括自动驾驶等,一是交互方面的智能化。小鹏汽车的产品和方向,也能反映出何小鹏对智能化的追求。

何小鹏曾表示,智能电动车的今天相当于 UC 的 2008 年。2004 年 UC 成立,2007 年 iPhone 问世,2009 年至 2012 年,智能手机带来的赛道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接下来的 2021 年,将是电动汽车的春天。正如 iPhone 4 对于 iPhone 是一个较大的转化,智能汽车也直到下半场才会出现大的转化,那时 Level4 的无人驾驶会更加适合日常高频使用。现在在上半场,智能车的普及化和较好的自动驾驶技术是当下重点。

还没有进入造车行业之前,何小鹏就给特斯拉 CEO 马斯克写过邮件,想问他一个 " 制造 + 科技 " 的问题。虽然马斯克没有回复,但特斯拉所代表的硅谷先锋理念是何小鹏所欣赏的。

小鹏汽车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最像特斯拉的一家,但在实现智能化的路径上,小鹏汽车和先行者特斯拉并不一样。参与了小鹏汽车多轮融资的经纬中国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特斯拉的产品核心在于自动驾驶能力,小鹏追求的则是智能化操作系统,也就是在应用层面上更为突出。而汽车行业正在经历 " 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 " 般的大跨越。

在招股书中,小鹏汽车将自己定位为一个 " 全栈 " 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商。在自动驾驶领域,小鹏汽车是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量产车上搭载非 Mobileye 芯片的汽车公司。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小鹏汽车的员工数量为 3676 人,其中 42.7% 为研发人员。而在研发人员的构成中,有约 34% 的员工专注于自动驾驶和智能操作系统。2018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达到 37.5 亿元人民币,超过蔚来和理想。

之所以在研发上投入这么多人力和财力,是因为何小鹏坚持认为,特别智能化的东西只能自己干,用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由供应商提供,否则很难做到升级。

在这一点上何小鹏与符绩勋一拍即合。纪源资本的投资逻辑也在于智能汽车市场,而不是电动车市场。符绩勋认为,小鹏汽车在智能化上的尝试与投入,将给它带来更长久的竞争力。

小鹏汽车当然也面临挑战。符绩勋指出,如何让智能化成为小鹏汽车品牌的标志,还需要更多时间。目前特斯拉的品牌力更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鹏汽车将打造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智能化体验。

跨界造车的风波与难题

从互联网产品经理到汽车企业掌门人,何小鹏不得不经历转变,接受痛苦。

" 以前汽车人告诉我,汽车是工业制造的‘皇冠’ , 它是唯一一个供应零件过一万、年销量过一百万、代码过一亿的工业产品。" 何小鹏说,手机虽然年销量过一百万,但零配件数量不够;互联网公司里过一亿代码的项目也很多,但基本不会有一万个供应商或零配件。

所以他感慨," 造车不是一个烧钱的事儿,而是一个‘很烧钱’的事儿。" 盖一个厂,就得几十亿;研发一款车,大概要 20 亿。需要的人也非常多,3000 人的小鹏汽车其实是一家很小的汽车公司。而要想创新,还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和非常远景的技术、产品框架,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钱。

即使把车造出来了,如何面对市场也是全新的考验。

小鹏汽车遭遇的最大的一次风波,是 2019 年 7 月小鹏汽车针对 2020 款 G3 的软件升级:老款 G3 车主的车还未交付,底盘优化、续航里程更长、价格却相差无几的新款 G3 便已推出。老车主们展开维权,何小鹏最后道歉,并给出换购享优惠的解决方案。

过往的互联网产品思维里,在原价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一件好事。但客观上,这会让老车主们觉得手中的车贬值了。

符绩勋说,这件事后,何小鹏也在反思:汽车作为一件大宗商品,定价本身是一门学问,对于用户心理把握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综合考虑到所有用户。

而在产品打造上,互联网与汽车也完全不同。何小鹏曾在与极客公园的访谈中说到,过去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改造,只需要在某个设计上重写代码就行;而汽车的测试版本出来后,想把某个细节打造得更好看,有可能就需要 " 九个月开模和测试,500 万的模具以及前面买的所有物料的损失 "。

所以何小鹏在产品发布上更加谨慎。符绩勋表示,小鹏的第一款车 G3 本来比蔚来更早拿到销售许可,但他对最初的版本不满意,所以花了约大半年时间进行修改,推迟了发布时间。" 这都是很大的决定,因为成本、费用、投入(高)。" 符绩勋说。

何小鹏将这款已经符合交付标准的车生产了 1000 辆,只交付给内部员工和一些参与体验的 " 极客用户 ",并在广州展开了真实场景的使用测试。根据这些测试得到的反馈进行修改,最后才推出小鹏 G3。

相比 G3,在何小鹏加入后设计研发的 P7,更是他全身心投入做的一个产品。这款车于今年 4 月发布,冲出了造车新势力熟悉的 SUV 市场,闯入了纯电轿车领域,与特斯拉 Model 3 短兵相接。

但 P7 要扛起小鹏汽车在高端市场的大旗仍然充满挑战,两款车型的销量也难以圈占足够的领地。截至今年 7 月底,G3 总交付量为 1.87 万辆,P7 交付量为 1966 辆。招股书称 G3 是 2019 年国内销量最高的三款电动 SUV 车型之一,但在 2019 年 Q2 销量破 6000 辆后,之后几个季度 G3 销量一直徘徊在 3000 辆左右。

看看其他对手的表现:蔚来作为造车新势力的销量领跑者,截至 2020 年 6 月末,旗下品牌累计交付逾 4.6 万辆;理想汽车从 2019 年 12 月起开始交付,约半年内时间销量破万。

不得不说,面对传统车企在智能化上的追赶与特斯拉在销量上的碾压,小鹏汽车还需要拿出更好的成绩,保证自己能在这一残酷的赛道上活下去。

" 挑战和问题是层出不穷的。" 符绩勋认为,小鹏汽车和其他几家造车新势力一样,借助资本红利上了一个台阶,但在这个台阶之上能持续走多远,取决于是否经受得住后面更多的考验。

END

制作:崔允琰 校对:张格格 审校:陈睿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