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8-28
特区40年|深圳本土律所华商历经27年 从六人成长为千人大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深圳市华商律师事务所,是深圳的本土最大的律所之一,从创立至今已走过 27 年历程。华商律所主任高树也是该所的创始人之一,在深圳三十年间,他见证着深圳律师业的创新和发展,也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深圳律师行业大部分改革事件。

1990 年,高树来到深圳,第一年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是深圳第 119 名律师。1993 年,恰逢深圳率先开展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改革,高树和几位小伙伴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创立了华商律师事务所,办公地点在深纺大厦 5 楼。深纺大厦属于深圳老牌上市公司深纺集团,当时该公司上市就是华商律师参与的。

▲ 1993 年,六位合伙人合照,左三为高树。

最早华商律所仅有 6 位合伙人,一位前台,律所核心价值观为 " 保密、承诺、礼貌、沟通 ",带有浓重英美法系特色的理念。开始的时候,律师都没有助理,一位合伙人请了第一位助理,名叫徐灼安,现在已是华商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专门做政府法律业务。同期,高树聘请了第二位助理舒卫东,现是华商律所的高级合伙人,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所的主任。

1994 年 5 月,华商律所经中国证监会、司法部批准,取得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资格,成为最早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自此证券法律业务成为华商律所的重要核心业务。

▲ 1994 年,华商律所成为最早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之一。

当时律所大部分人家住罗湖,为了大家上下班方便,1997 年 8 月,华商律所迁至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南路蔡围屋发展大厦 7 楼,办公面积增加到 1080 平方米,合伙人律师 12 人,执业律师 45 人,并在当年确立了律所的改革与战略发展目标。

▲ 1997 年,华商律所确立了改革与战略发展目标。

到了 2002 年,仅仅过了 5 年,华商律所发展到七八十人规模,地方又不够用了。当时高树意识到,福田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中心区域,他召集大家商议买办公楼从罗湖搬迁到福田。

2002 年,华商律所花费 2000 多万买下时代金融中心 14 楼,1700 多平方米。2003 年,华商律所正式迁往时代金融中心 14 楼,全体人员 130 人,其中合伙人 15 人,执业律师 85 人。律所规模变了,时代也在改变,高树决定重建律所文化,提出了 " 专业、诚信、和谐、共进 " 八个字。他说这句话已是大陆法系的语言," 专业 " 被放在了首位,对律师而言没有专业,一切无从谈起;诚信是立所之本,也是合同法的帝王条款,新颁布的民法典中将这个原则升级为民法典的原则;和谐意味着用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共进则代表律师之间共同进步,律师和社会的与时俱进,这里已经体现了华商律所的 " 家 " 文化。

▲华商律所乔迁港中旅大厦庆典。

从 1993 到 2003 年十年间,华商律所人数增长十倍。2014 年,华商律所已经有了 300 多人的规模,地方又不够了,再次搬家来到现在港中旅大厦,从百人所迈向千人大所的行列,现在总所有 1100 多人,持牌律师近 600 人。27 年间,华商律所走过四个地方,也发展成为华南区域大所和深圳最大的律所之一。

2019 年,高树开始思考律所未来发展,他认为最大的情怀,莫过于家国情怀,于是他提出 " 讲政治、重专业、比奉献 " 这九个字,重塑华商核心价值观。现在港中旅大厦 23 楼休闲区的墙上,可以看到 " 讲政治、重专业、比奉献 " 这句话。

▲华商律所现在所在的港中旅大厦办公场景。

近年来,深圳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自贸区和 " 一带一路 " 机遇,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华商律所立足深圳,深度探索现代法律服务业,率先了成立首家律师事务所成立的合规专业服务机构——华商合规法律服务中心、全国首家以律师事务所为主导的区块链法律研究院,协同律所专业优势力量,助力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区块链等创新应用领域的创新探索。高树表示华商律所要率先打造成为先行示范区中的先行示范所,在法律服务产品上 " 先行先试 "。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受访单位供图)

相关标签

华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