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的辅助下,精准的在帕金森患者颅内植入电极,以缓解其身体僵硬、颤抖等症状。这也是市人民医院首例运用机器人完成的帕金森病人脑深处电刺激(DBS)植入术。
▲项威(左二)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男子患帕金森八年药物治疗已难控制
据了解,当天接受手术的患者代先生(化名),今年 55 岁,患帕金森病已有七、八年,其表现症状为左侧手脚无力,走路伴随颤抖,多年来一直通过药物控制治疗。近年来,病情越发严重,生活自理困难,一天要吃八次药物,生活质量差,备受折磨。
经过神经内科的全面评估,代先生药物治疗的 " 蜜月期 " 已经结束,到了手术的 " 窗口期 ",各项标准符合外科手术指征。" 我们的 DBS 植入术已经开展好几年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据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项威介绍,DBS 植入手术俗称脑起搏器,简单说来就是通过微创手术,在患者脑内某一特殊的位置植入 1 毫米左右的电极,再通过高频电刺激,来调控异常活动的神经元,从而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的目的。
该手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术式,具有微创、可调节、不良反应少、疗效较持久的特点,术中在病人清醒局麻的状态下,采用立体定向的方式将刺激电极植入患者脑内特定的核团,通过电刺激的方式控制患者的颤抖、僵直等症状。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让手术更精准
28 日上午 10 点许,在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内,患者安静地躺着,旁边运行的机器发出轻轻的声响,一台崭新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放置在患者的头部左侧。项威正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为患者进行颅内精准定位。
随后,在项威的操作下,机器人伸出机械臂,用钻头对准患者头部的靶点,对颅骨钻孔、拧入导向螺丝,随后医生打开硬膜,成功植入电极,顺利为患者完成手术。
项威表示,DBS 植入术对医生技术要求特别高,需要把深部电极精准的植入到病人的颅内特定区域(丘脑底核),按照以往的手术方法,通过有框立体定向头架,测定病人穿刺靶点的坐标,然后把电极植入,纯手工操作免不了出现误差。有了神经外科机器人,一方面,它能准确地定位到患者的病灶、颅内结构等,为医生手术精准导航;另一方面,通过机械臂操作,能辅助外科医生更高效快速地把手术完成,减少系统误差,大约可节省 1/3 的手术时间,而且还不增加患者任何费用。
内外科深度合作全方位服务患者
当天,神经内科主任罗晓光也参与了手术过程中电生理的监测。据罗晓光介绍,神经内科、外科的深度合作是该院的一大特色,也符合目前国际惯例。首先,所有病人须经过神经内科严格的评估和筛选,达到手术指征才能转到神经外科开展手术;其次,患者术中的电生理监测、术中测试都会全程参与;另外,还有术后的程控,包括电极的系统参数调整,术后药物、药量的调整等。通过内外科合作,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全方位的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手术最大程度、最长时间的发挥作用。
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波表示,当天开展的是市人民医院首例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开展帕金森病人深部电极刺激植入术,手术很成功。今后还将扩展到癫痫患者的深部电极刺激植入术,为患者造福。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