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程亚男,1945 年出生于湖南洪江。1967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1968 年至 1981 年在贵州工作,从事图书馆事业 8 年。1981 年任湖南图书馆副馆长。1994 年至 2001 年受邀来南山创建南山图书馆,以其图书馆界专家的身份开创一个国内先进的图书馆。2001 年退休,退休后主导深圳图书馆之城的规划建设,是深圳文化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一切历史时期人类知识成果的机构,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包容所有知识领域和载体,图书馆开展的推广活动包容几乎所有知识分享的表现形式。因此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图书馆是衡量城市文化发达程度的一把标尺。
深圳这座因经济特区而生的城市成为其中优秀的先行者,从 1986 年深圳图书馆建成开馆,到如今深圳 " 图书馆之城 " 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 959 个,南山图书馆是其中特别的一个。因为,南山图书馆从诞生开始,就以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区图书馆,成为全国图书馆界的标杆,以其开放、包容、丰富的阅读空间,为爱书人留下一方天地、为城市文化点亮一盏灯。
【敢想】突破思想束缚,建设新型图书馆
程亚男 1967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贵州的苗乡侗寨,后调回湖南工作。1983 年 11 月,年仅 38 岁的程亚男就任湖南图书馆副馆长。1994 年这位图书馆专家来南山前,顶着为数甚多的头衔,当筹备中的南山图书馆需要一个领头人时,图书馆界人士推荐了她。
作为省馆的领导和图书馆界专家,来到陌生的深圳南山区任职," 下嫁 " 筹备南山图书馆的建设,对于当时事业如日中天的程亚男来说,不仅意味着连降两级,且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程亚男说,创办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图书馆,对她而言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谢绝领导的挽留,在同行不解的眼光中,程亚男踏上了深圳这片土地。
1993 年,彼时南山区才成立三年,一切都在起步中,图书馆建设方案仅在设计方案层面,但南山区向市民承诺,兴建南山图书馆是区政府为人民群众办的八大事实之一。当年 11 月,程亚男第一次来到南山区南头,在她的印象中,南山当时只有一条很短的南新路。那天正值下雨,程亚男的皮鞋上溅满了泥。她还发现,这里的文化设施少得可怜,走了半天才找到一家小小的书店。这让程亚男打起了退堂鼓," 我虽然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但是让我来主持修建一个新的图书馆还是有点没底气,我就犹豫了。"
回到湖南后,程亚男根据自己的图书馆工作经验,为南山图书馆写了一份建设任务书,也没有想过再来深圳。直到有一天,程亚男接到了当时深圳图书馆的馆长刘楚材的电话,刘楚材问她怎么还没有来深圳,图书馆都等着她过来动工。这次通话让程亚男感受到南山区领导对她寄予的信任与期望,坚定了她前来深圳的念头。
程亚男说,来南山建设图书馆的动力,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里的文化氛围欠缺。改革开放之初,图书馆并不随便对外开放,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拿着图书证前往图书馆借书。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图书馆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没有进去阅读的资格,只能路过的时候瞧一瞧。程亚男回忆,1984 年 12 月 1 日那天湖南省图书馆新馆开馆,图书馆宣布所有市民在这一天都可以申领借书证,来自长沙各地的数百名读者前一天深夜就在外排队等候。第二天 10 点开馆,蜂拥而至的人群将维持秩序的程亚男挤倒在地。
这次的意外给了程亚男很大的刺激,人民群众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深刻感染到了她,让她感觉到图书馆是被很多人所需要的,希望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的想法在程亚男心中埋下种子。因此来到深圳后,程亚男想突破原有束缚,创办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图书馆。
【敢干】对标超一流,勾画知识绿洲
当时图书馆在深圳还很少,除了 1986 年修建的深圳图书馆外,在全国最有名的就是蛇口工业区图书馆培训中心。最初南山区的规划就是再修建一个图书馆培训中心,但程亚男深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并不满足于复制蛇口工业区的经验。由此在她的主持下,南山图书馆确立了 " 高起点、高标准、创特色、创一流 " 的建设指导思想。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程亚男的底气不仅源于对自身专业的自信,更来源于南山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当时的区领导只跟她说了一句话:图书馆建不好我找你,建图书馆缺钱你找我。程亚男形容当时的筹建工作为 " 一张白纸,大胆设计 ",他们只要考虑如何在深圳的西部营造一片知识绿洲。
" 当时领导也很信任我,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就这么画出来了。" 自由民主的氛围与简政放权的措施使得程亚男可以 " 手握大权 " 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外观设计上,有别于四四方方的传统建筑,南山图书馆采用圆形设计,大胆创新;率先采用上世纪 90 年代最先进互联网智能布线系统;取消凭证进图书馆的陈规,所有民众都可以免证免费进馆阅读;发放家庭借书证,一人办证,全家使用;馆内布局全开放,藏书全部开架,读者可以从书架上自行取阅。在今天看来,这些举措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很多图书馆接受不了的大胆改进。时至今日,程亚男都感激当时相关领导对她的支持。
【敢试】全新服务理念让读书热升温
筹建南山图书馆的过程中,程亚男最担心的莫过于图书馆建成后没有读者前来。" 我见过很多城市修建的图书馆规模很大,但门可罗雀,几乎没有读者。如果南山图书馆也这样,就是我最大的失败。" 程亚男说。她来南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文体中心借了间教室,创建了天天读书社,购置了数千册书籍和 270 多种报刊,吸纳了 500 多名会员,目的就在于培养普通大众阅读的习惯。
南山图书馆从诞生之际,就备受业内瞩目。1994 年,南山图书馆奠基时,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前来参加典礼。1996 年 12 月图书馆落成,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及省市图书馆界的领导近百人出席庆典。
1997 年正式开馆后,南山图书馆开始举办 " 百书育英才 " 讲座、家庭读书竞赛和读书沙龙等活动,读书沙龙每期精选一个主题,邀请读者和嘉宾共同讨论,给予读者互相交流和分享的空间。第二年,南山图书馆推出了 " 书之声广场读书活动 ",在广场开展读书活动。
全新的办馆理念带来全新服务,自然读者也蜂拥而至。" 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南山最热闹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家乐福,一个是南山图书馆’,这对我而言也是种肯定。" 程亚男笑着说。在当时国内大多数图书馆举步维艰、门庭冷落的情况下,南山图书馆为全国图书馆界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当时在深圳还没有院士,程亚男便争取区科技局支持,成立课题组,赴香港访问和采集香港的中国院士的相关资料,包括 " 纤维之父 " 高锟等人,建立院士数据库,向普通大众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
1998 年南山图书馆又与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共同推出 " 博士论坛 ",且一直延续至今。对当时的大众来说,博士、教授这些人在他们眼中是高不可攀的,高科技对他们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有了 " 博士论坛 " 后,群众热情高涨,科技知识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得到了普及,在南山区埋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南山区已成为科技创新之区,大学城建设欣欣向荣,企业方阵包罗万象,高新技术发展也蒸蒸日上。
1999 年,南山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区级)。
【敢创】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出谋划策
程亚男曾前往香港学习交流,请教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如何管理图书馆。那位馆长马上说,我们不是管理图书馆而是服务读者。这句话给程亚男触动很大,她也将这种服务理念带进了南山图书馆的建设中。程亚男笑着说:" 以前广东人不爱穿鞋,但是每个人都有看书的权利,我们就在图书馆准备了几双鞋,让光脚的市民也能来这里看书,给每一个读书人点一盏灯。"
程亚男对所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要求员工文明服务。她对员工说:" 我们要为读者着想,读者到我们图书馆就是支持我们的事业。如果图书馆没有读者,那么我们这个行业就会消亡。" 程亚男记得,有一次过节,一位七十多岁的读者专门提了一筐橘子来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也有读者写信给程亚男,说他炒股失败后曾有想轻生的念头,后来他就到图书馆看书,逐渐从迷茫中走出,重拾生活的信心。如此种种,都令程亚男十分触动,切实地感受到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
想服务好读者,硬件设施就得跟上。南山图书馆筹建期间互联网刚刚兴起,程亚男便提出要将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结合的理念,在建设时期就引进了智能化布线,读者通过地板上的插座就可以让电脑连接上互联网。在拨号上网的时代,这个举措十分先进,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争相来南山图书馆学习参观,交流经验。谈到此,程亚男颇有些自豪," 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经济基础,同时还要有想法,思想开放,所以在当时也只有深圳有这样的条件。"
退休后,程亚男受命于深圳市文化局,开始从规划一个图书馆到规划一座 " 城 " ——深圳 " 图书馆之城 ",从三年方案一直规划到十三五都是她主笔。同时程亚男孩著书立说,让自己 " 筑城 " 的探索发挥更大的价值。
如今,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圳已然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程亚男非常得意:其根本原因在于理念的领先,而且代表了中国的城市图书馆体系发展的未来。
" 有人说一日三举活,风雨寒暑不断,那里面一定有什么执着。" 程亚男说,就是这一执着支撑着她在一片荒地中建起南山图书馆,在一片贫瘠的文化土壤里撒播下知识的种子。
" 前往南山图书馆看书的读者中有很多闯荡特区的打工族和洗脚上岸的渔民。人们对阅读充满热情,并从图书馆的服务读到了政府的好处。" 程亚男说," 我很荣幸自己见证了南山区乃至整个深圳市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华丽转身。"
深圳晚报记者 诸葛纯 编辑 邹曾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