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9-02
深晚报道|南山“拓荒牛”系列报道⑥南山区教育局原局长李忠俊:揽英才 砺匠心,首创省级教育强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人物简介:李忠俊,1945 年出生在广东汕头澄海。他是文革前毕业的中山大学大学生,参加过部队锻炼,从牛田洋 7•28 台风中死里逃生,后被分配至海南文昌县文昌中学任教。1985 年,从无到有受命筹建西丽中学, 办成南山西部优质名校。1989 年进入南山教育局历任副局长、局长职务,推进南山成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区,2002 年退休。

40 年来,敢为人先的深圳经济特区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精彩的篇章。40 年来,先试先行的深圳教育跑出了改革开放中令人惊叹的特区 " 加速度 "。跟随深圳的发展步伐,南山区同步崛起,不仅是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区、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更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这一切背后,是因为有一群教育拓荒牛,在南山这片享誉全国的改革热土之上耕耘的结果。李忠俊就是其中一位拓荒牛,早期来到深圳,参与南山教育工作的数次改革和转变。李忠俊梳理过去三十多年的教育耕耘史,以亲切的口吻带我们回忆南山教育从弱到强、从落后走向现代化的奋斗历程。

跨洋越海,来深办好教育事业

1967 年 7 月,李忠俊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响应毛泽东同志的 " 五七指示 ",曾参与广州军区牛田洋生产基地围垦造田,与人民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劳动锻炼。后来,广州军区大学生分配办公室将李忠俊安排到海南文昌市文昌中学来任教,当时的政策倡导大学生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持边远地区的发展,李忠俊满腔热血,选择到海南。他在海南一待就是 15 年,他不仅是文昌中学的骨干教师,还是教导处副主任,主抓全校教学工作。

▲ 1967 年,大学毕业前夕,李忠俊和同学到韶山参观

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深圳经济特区如火如荼发展,他有心前去 " 闯一闯,干一番事业 "。另外,也是因为考虑与家人的团聚问题。那时交通不便,每年回老家汕头,都要跨洋越海,坐船、坐汽车,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之间辗转,路途颠簸,很是辛苦。有一回放暑假,他在路上整整耽搁了 13 天,才回到家乡。思前想后,他决定申请到深圳工作,在新的土地上继续他的教育事业。

1984 年,李忠俊来深圳教育局求职,深圳教育局领导听说他在全国名校之一的文昌中学工作,就让他把档案寄过来,最初将其分到深圳中学。第二年,他和家人一起来到深圳,发现情况有些变化,南山正在筹建西丽中学,市教育局希望李忠俊这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来担任筹备组组长。李忠俊接受了教育局的安排,来到被称为 " 深圳西伯利亚 " 的西丽。

迎难而上,筹建西丽中学

1985 年,李忠俊拿着政府的一纸征地批文,住在西丽街道办事处,开始西丽中学的创校历程。

拓荒牛时期的深圳和现在繁荣的深圳特区有天壤之别。李忠俊说,刚开始来到西丽,心里凉了半截——没有楼房,没有水泥路,没有路灯、自来水,只有 3 个商店,卖些日用品和生产工具。李忠俊周一到周五在饭堂吃饭,周末饭堂不开了,他就到唯一营业的一家米粉店吃米粉。

用水则只依靠街道办事处内的一口井。当年刚好碰上大旱,天井里的水被挑干了,李忠俊只捞起来一桶黄泥水,他拿个铁桶和脸盆,来回沉淀,得到半盆浑浊的水,简单抹了抹身子,就算是洗澡了。

没有地方住,李忠俊开始住在西丽办事处的一个小房,后来又搬到一家公司的仓库里住。那个仓库还漏水,晚上下雨,醒来后一摸脸上都是湿了。他的小儿子曾经很不解地问:" 爸爸妈妈,文昌中学有电灯也有自来水,为什么要来这个鬼地方?"

李忠俊说,他是抱着干一番事业的心来的,作为经历过牛田洋垦荒两年的锻炼,和在 1969 年 "7 · 28" 台风中死里逃生的人,他认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阻碍李忠俊筹建西丽中学最大难题,就是征地难。李忠俊说,几个月的工作,当地农民非常不满,虽然他们能够理解兴办教育事业的长远影响,但征收荔枝林会一下断掉他们的经济来源。他只好每天去村委做思想工作,最后基于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李忠俊以变通的方法,成功取得农民配合征地工作。西丽中学的选址也就此落定。同时,西丽中学一边先期招生借校舍办学,一边建学校大楼。

因材施教,擦亮西丽教育招牌

1988 年,西丽中学大楼落成,此前到南头中学和西丽小学借课室上课的班级回到西丽二中。在李忠俊看来,改革开放拓荒精神是学校的精神之基,有助于建立综合育人体系,他倡导全体师生在星期六的义务劳动时间拿锄头、粪箕和铁铲美化学校,还到东莞买了 500 颗桂味、糯米糍荔枝树来做绿化。

▲李忠俊与同事在西丽中学门前合影

当时西丽普遍文化程度都是小学,能上初中的学生凤毛麟角,生源差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李忠俊在规章制度上进行规范,并设立了针对中下游学生的进步奖,激励落后的学生,形成努力学习氛围,整个学校学风变得更好。

▲西丽中学会议上作报告

李忠俊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为了让学习底子差的学生也能成材,他又建立了西丽职业高中,希望学生能以一技之长服务特区建设。西丽职业高中设立了当时热门的会计、机电等专业,办得有声有色,学生毕业后,直接被南山区的银行录用。上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初的中专录取率比如今 985、211 大学的录取率还低,一旦就读中专就意味着国家包分配工作。有一年西丽职业高中的三名毕业生考上了中专,整个西丽都为之兴奋。

因教学质量提升和职业教育办得好,整个西丽中学慢慢有了名气。

教育均衡,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1990 年,南山区教育局缺少一个主管教育教学的领导,李忠俊就被组织安排任命为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育教学。彼时,南山区高考成绩在深圳排名倒数第一。李忠俊说,自己到市教育局开会,都不敢坐前排。

" 来到这个位置,就是决心把南山教育落后的面貌,通过改革创新把它提高一个层级。" 李忠俊熟悉教学规律,便拿出自己在文昌中学主抓高考的经验,1993 年开始,南山的高考成绩全市排名第一,他也坐上了会场前排,在大会上发言。

1998 年,李忠俊升任南山区教育局长,任务就是带着南山区向 " 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强区 " 的目标冲刺。

他的第一项工作是保证教育发展的平衡。要提高南山区的整体教育成绩,就不能有薄弱学校和薄弱区域,首当其冲就是将西丽教育发展起来,经过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整个西丽的学校都焕然一新。

西丽地区的教育扶持上来后,南山区又着手提高全区整体的办学水平和教育综合实力。通过教育督导的方式,对区里的各个学校进行规范化学校等级督导评估,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规范化学校。消除基础薄弱学校,这是当时省里制定的最低要求。

此外,南山区还加大在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建立人才库战略。" 建设教育强区,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话,好比这台电脑要有人操作,这门课需要有优秀教师来教。" 李忠俊说,当时,南山区教育局招人的方式可谓不拘一格," 只要高、精、尖,没有地域限制。" 自 1994 年起,南山招了十几个大学教授、副教授、博士。

为了方便人才的引进,李忠俊找到南山区人事局的领导建议,针对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级、省级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或者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开设绿色通道,只面试,不笔试。这样,南山区连续 4 年一共调了 400 多位全国和各省的骨干教师到来,其中一半是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成为南山骨干和优秀校长,为南山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等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探索信息化建设和课程改革之路

1999 年,南山区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当时李忠俊听说顺德的信息化建设在全省走在最前面,就带着班子过去考察。回来后,他为深圳教育局大楼的建设做规划,提高信息化程度,同时力推学校建设校园网,将校园网和教育局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南山教育信息大楼奠基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经过几年建设,全区 65% 以上的教师能制作多媒体课件,部分学校的网络与学生家庭网络互通,学生作业可从网上提交老师,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国家电教馆一位副馆长考察南山后这样评价:" 南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代表目前我国的前沿水平。"

在李忠俊的任内,他扩充学校教育特色,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特别是课程改革,李忠俊说,2000 年南山区成为广东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当年,南山区保留了语数英三门主科,将历史、地理等文科课合并为文史课,物理、化学等课程合并为理科综合课,避免将课程分类得太细。合并之后,各校还开设校本课程,即学校可以自己编乡土教材。但他担心学生最终是要参加高考的,课程改革后,成绩能不能跟得上,他心里没有底。不过,2002 年 1 月份,南山区被评为广东省第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强区。让李忠俊对自己的教育事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4 年,虽然李忠俊已经退休两年了。教研室来给他报喜,说南山区实施课程改革的这一批学生,高三用的复习材料都是自编的教材,在深圳市还是高考第一,上线率、重点率、本科率、大专率全部是深圳市第一。" 这说明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很成功的。我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完成了南山区委区政府交给我的重任。"

退休后的李忠俊还依然关心教育,任职过省政府督学,还是南山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并为关工委 " 五老 " 讲师团的讲师,为社会贡献智慧和经验。对于目前南山区教育的发展,他认为通过历届教育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南山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即将朝向创建世界一流教育的目标进发。

深圳晚报记者 罗嘉慧 编辑 邹曾婧

相关标签

教育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