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担当敢作为,直把他乡变故乡。9 月 3 日,由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罗湖区对口办出品的人物故事特别栏目《东西 · 扶贫日记》第九期正式上线喜马拉雅 APP。
本期故事的主角是覃宣,他是罗湖区清水河街道办事处二级科员,2019 年 9 月增派到广西,担任隆林各族自治县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帮扶期间,他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粤桂扶贫协作工作的 " 联络员 ",不断强化工作统筹。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9 年 10 月,隆林的 35 个未脱贫村与深圳市罗湖区 38 个社区达成结对帮扶协议,通过实施 " 携手奔小康 " 行动,当年就实现了 25 个村脱贫出列,脱贫 24612 人、35 个村,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 8.41% 降低至 2.02%。2019 年度在广西的市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隆林获好评。
2020 年 5 月 13 日,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成立后,他多方努力,共计帮助了数千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其中 2119 人到粤务工,1970 人省内就近就业,161 人到其他地区就业。
下面,让我们走进罗湖区清水河街道办事处二级科员覃宣的工作生活中,听他讲述他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扶贫的故事。
2019 年 9 月,为做好首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轮换工作,我来到了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是广西四个极度贫困县之一,当地群众在本地就业机会少,收入低,外出务工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隆林扶贫协作期间,我主要负责劳务协作的对接工作。历年来,罗湖隆林两地劳务对接多以开展专场招聘会及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信息等传统模式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
今年 2 月,因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我回到了深圳开展相关工作,工作之余,我总会在不经意间想念隆林的 " 一花一木 ",思考着怎样才能开展更为高效的劳务协作对接工作,帮助隆林老百姓实现就业增收。
有时候,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在隆林刚入户走访时遇到的两位老人家那孤独的身影,充满期待的脸庞。为给老人解闷,那天,我跟两位老人聊了很久,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答应他们有时间常去坐一坐聊一聊。临走时,他们言辞恳切,一再相送,他们的朴实让我很受感动,对我们这些扶贫干部的殷切期待也让我感慨万千。
今年 5 月,再次返回隆林后,我立即联合罗湖、隆林两地人力资源局负责人,多次进行视频会议,探讨劳务协作新模式。我熬夜编制了《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并制定了以搭建 " 六个一 " 为抓手的创新劳务协作新模式。
5 月 13 日,罗湖隆林两地携手,全国首个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终于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城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
服务中心刚成立时,就不断有年轻人前来求职。记得其中一位年轻人本在深圳一个电子车间工作,因工厂倒闭了,他只得返回家乡。了解情况后,我立刻帮他联系深圳的工厂,希望他们能接收这位年轻人,很快,他顺利通过了工厂的视频面试。后来,我们又联系了大巴车,送他和另外几位务工人员返回深圳入职。
就这样,在 6 月 30 日之前,每逢周一、周三、周五,我们就联合罗湖隆林两地,携手组织众多的隆林富余劳动力免费乘坐大巴,赴粤返岗复工务工。
我们共计帮助了数千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其中,帮助 2119 名贫困人员到粤务工,帮助 1970 名贫困人员实现省内就近就业,帮助 161 名贫困人员到其他地区就业。
他们去上班了,我们服务中心的工作还在延续,我们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服务中心的 4 位员工每人每天都要打近百个电话进行回访。后来我们发现有很多已经去了外地务工的人又返回了隆林。原来除了家庭因素以外,很多务工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急需相关培训。
针对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的务工人员,我们安排他们到 3 座本地扶贫车间工作,经过老师傅手把手的培训教学之后,他们顺利上岗就业。
针对文化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我们又邀请了多名专家,开展集中培训,让众多隆林中青年掌握技能之后,再帮他们对接企业。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脱贫成本越来越高、脱贫难度越来越大。到了今年年初,隆林仍有 10 个未脱贫村,其中,国务院挂牌督战村 4 个,属全国 52 个未脱贫县之一。为了让剩余的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我们又积极联系罗湖后方力量,引导企业参与结对帮扶工作,最终促成 4 个企业、4 个社会组织与隆林的 4 个挂牌督战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今年 7 月,我对接联系的罗湖区与隆林签约的 8 个街道办事处、38 个社区、7 个结对的企业和 4 个社会组织相继到结对帮扶村开展帮扶活动,捐赠结对帮扶资金达 800 多万元,捐赠物资价值 450 多万元,精准帮扶项目 80 多个,为未脱贫村稳定脱贫和逐步致富提供坚实的支撑。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 " 啃硬骨头、攻坚拔寨 " 的冲刺期。长长的扶贫路,浓浓的粤桂情,我将继续不懈努力,用 " 硬作风 " 啃下 " 硬骨头 ",不负韶华,不负这片土地上乡亲们的一腔深情。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 整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