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9-08
这家医院完成百例换心术,南京首位“换心人”已健康生活19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章琛 记者 安莹 梅书华)从第 1 例 " 换心术 " 到第 100 例,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用了 19 年的时间。9 月 8 日,南京市第一医院举办 " 百例换心,你我同行 " 的新闻发布会,来自全国各地的 30 名 " 换心人 " 和医院专家、社会爱心人士欢聚一堂,庆祝该院顺利完成 100 例心脏移植手术。

△ 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位换心人,一位是南京首位 " 换心人 " 王桂兰,19 年前(2001 年 ) 接受换心手术,也是目前江苏寿命最长的换心人。另外三位分别是当年全国年龄最大的换心人(71 岁换心),现在已经 81 岁的雷开云;接受两次心脏移植手术的李庆奎和刚刚完成心脏移植手术的第 100 例 " 换心人 " 张先生。

【第 100 例 " 换心人 "】

54 岁的他生命垂危," 救命神器 "ECMO 护送抵宁

" 感谢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感谢捐献给我珍贵心脏的供者及其家属,是你们给了我又一次生命。"9 月 7 日,来自芜湖的 54 岁张先生顺利出院,这是南京市第一医院成功完成的第 100 例心脏移植。

△ 第 100 例 " 换心人 " 张先生为医护人员送上锦旗

8 月 18 日中午,一辆来自安徽芜湖的救护车,车上的患者安装上了 " 救命神器 " —— ECMO(人工心肺仪),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呼啸着驶进南京市第一医院。该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早已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患者张先生直接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两年前,张先生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不适,伴心慌乏力等不适,间断出现双下肢水肿,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Ⅲ ° 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起搏器。今年 6 月,张先生感到症状明显加重,胸闷气喘、心慌乏力,医生诊断:左室收缩功能严重下降,需换心脏。

8 月 18 日上午,张先生在儿子的陪伴下到达高铁站,准备前往北京求医。距离高铁开动还有 30 分钟,张先生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气喘不止,当即晕倒在高铁站。家人将张先生送到当地医院,张先生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常规治疗无法缓解病人恶化的病情,征得家属同意后,当地医院采取了用于危重患者临时心脏辅助的 ECMO。尽管张先生已装上 ECMO,但受制于当地医疗水平,仍需尽快转至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救治。经过两地医院沟通,第五天患者送至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开展进一步抢救和治疗。

患者进入 ICU 后心功能极差,仍频繁发作室速、室颤,应用 ECMO 代替维持。据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介绍,张先生不仅有严重的扩张型心肌病,而且心源性休克,反复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严重衰竭,还患有急性肾功能不全和糜烂性胃炎,生命垂危。

只有通过心脏移植手术才可能存活,等待合适的心脏供体又非易事,按照我国人体器官分配原则,ECMO 患者有优先获取心源权。

千里之外 " 取心 " 路,心脏移植初战告捷

幸运的是,仅仅三天,8 月 21 日早晨,器官捐献组织(OPO)通知:北京阜外医院有合适的心脏供体,供体心脏将于中午 10 点 15 分抵达南京南站。

由南京市第一医院组成的 " 取心 " 团队立即赶赴南京南站。按照心脏移植的常规标准," 供心 " 一旦离开捐献者胸腔,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好是 6 小时内移植入受者体内,一场生死时速的战斗就此展开。

上午 9 点 55 分,带着 ECMO 的患者张先生从重症监护室被推进手术室。9 点 58 分,在麻醉师精确到毫升的药量控制后,张先生进入了睡眠。10 点 15 分,心脏供体抵达南京南站,南京市第一医院器官获取组织(简称 opo)陆雷医生与北京团队精准对接,一路护送供体抵达医院。

11 点 10 分,这颗 " 供心 " 抵达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手术室。由陈鑫教授主刀,蒋英硕、邵俊杰协助,麻醉科葛亚力、尹加林,体外循环师肖立琼等多学科的专家,严阵以待,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供心 " 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裁剪。

11 点 35 分,完成心脏阻断。随后陈鑫团队沉着应战,仔细分离粘连,游离血管,将搏动微弱的心脏摘除,供体顺利植入张先生的胸腔,历经近 6 小时奋战,这颗 " 救命的心 " 在张先生体内顺利跳动了。

张先生术后顺利返回重症医学科。术后 8 小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二天又顺利撤离 ECMO 装置,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术后第四天转回普通病房。目前可以下床走路。

【大数据】

最小的心脏移植患者只有 2 岁,心脏只有鸽子蛋大

19 年的时间,陈鑫团队做了 100 例 " 换心 " 手术,陈鑫清楚地记得第一例手术的场景," 当时技术条件并不是很成熟,直接和间接参与手术的人达到了 72 人,负责器官转运的就达到 10 多人,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效率提高很多,参与手术的人也精简到了 20 人左右。" 陈鑫说。

在现场,陈鑫也分享了 100 例心脏移植患者的大数据分析,100 例患者中,扩张性心肌病有 78 例,限制性心肌病 1 例,瓣膜性心脏病 6 例,缺血性心脏病 13 例,先天性心脏病 2 例。

100 例中,男性占到 76 人,女性为 24 人,最小心脏移植患者的年龄仅 2 岁,最大的患者 71 岁。陈鑫透露,2 岁婴儿的换心术难度最大,孩子的心脏只有鸽子蛋大,血管缝合的挑战很高,当时手术进行了 5 个小时。

" 换心 " 后,患者们的生活如何?陈鑫现场发布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移植术后生存率和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结果对比度,可以看到,100 例 " 换心 " 人术后一年、三年、五年和十年的生存率均高出 15%~20%。

生命禁区不断被打破,120 斤瘦子 "换心" 给 200 斤胖子

截止目前,南京市第一医院已完成了 102 例 " 换心 " 手术。陈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随着心脏移植技术的成熟,该院心血管病医疗团队已打破多个换心禁区,除了换心患者的年龄不断创新高外,还成功进行了供受体体重差超过 65% 的换心手术。这例手术心脏供体体重 60 公斤,而受体体重却有 100 公斤,目前这例 " 换心 " 手术患者也存活超过 10 年了。此外在心脏移植方面创造了全国和全省多项纪录:患者体重最大(该患者体重达 113 公斤)," 换心 " 速度国内最快(用时 41 分钟)," 换心 " 生存时间最长(最长的病人已生存 20 年)。还有一例患者在第一个心脏移植 12 年后,又再次进行了心脏移植,不久后又成功进行了肾移植。

【换心那些事儿】

换心 " 明星 " 登台庆生,换心手术团队闪耀全场

他们曾经徘徊在死亡边缘,先进的医术让他们重获新生,在发布会现场," 换心人 " 说起了 " 心生 " 后的新生活和新变化。

站在众人面前的王桂兰,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她是南京首位 " 换心 " 人。2001 年,53 岁的王桂兰因经常出现胸闷、气喘、心悸、昏迷等症状入住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生确诊为晚期扩张性心肌病,保守治疗已无效果。陈鑫建议她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曾在死亡边缘徘徊过多次的王桂兰一口答应。一周后,在该院相关科室百余名医务人员的配合下,经过四小时努力,王桂兰成功 " 换心 "。

当了近 20 年 " 换心人 " 的王桂兰说,过去她走路都要人扶着,如今她的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每天在家里从早忙到晚,拖地、买菜、做饭。平时,每天服用抗排异的药物,坚持锻炼身体,登楼登城墙都不成问题。除了感冒外,几乎没有生过病。

出现在现场的雷开云老人精神非常好," 庆生 " 的蛋糕,雷老也吃了整整一大块,今年他已经 81 岁高龄了。10 年前 " 换心 " 手术时,71 岁高龄也是创了纪录,当时国内没有比他年龄再大的 " 换心人 "。

今年 45 岁的李庆奎是南京六合人,26 岁时,因患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心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于 2001 年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术。2008 年李庆奎被诊断为 "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腹腔积液、心脏移植术后糖尿病 ",需要依靠血透维持身体。2013 年 10 月 31 日,他的心脏功能再也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了,不得不再次入院急救。2013 年 12 月 13 日,专家们为他成功进行了二次心脏移植手术。再次换过心脏的他重新成了家中的 " 顶梁柱 ",工作是在广东跑销售。事隔 12 年后再次成功 " 换心 ",这在当年江苏医疗史上还是首次。

"换心" 后性情会大变 ? 改变的是生活习惯

做了心脏移植手术之后,口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喜欢安静的女士爱上了激烈的赛车运动 …… 换心后病人性情大变,近几年来在国内外的报道中并不少见。不过在发布会现场,几位换心已经长达 10 年的患者表示,感觉自己性格和以前没啥变化,改变的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专家告诉记者,从医院对 100 位患者随访的记录来看,患者们性格变化并不大,没有特别突出的例子。" 性情大变 " 在现实生活中有,但多见于国外的报道,尽管如此,也是 " 非主流 " 的,改变原因也没有确定的说法。有人主张 " 细胞也存在记忆能力 ",有人则认为是供体心脏中的少量干细胞通过血液进入了大脑,影响了记忆力,有人则认为纯粹只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目前缺供体仍是最大瓶颈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 80 万的心脏终末期患者等待心脏移植,而一年的手术量却不到 300 例。陈鑫说,能做上换心手术的病人都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很多患者是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支持不住死亡了,供体缺乏仍然是制约心脏移植手术的最大瓶颈。"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陈鑫也一直在推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立法,他也感受到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捐献器官的理念在转变,这些年器官捐献者也越来越多。

(通讯员供图)

相关标签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