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右),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左)荣获 "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 称号。
记者了解到,深圳共有 4 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 个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 1 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表彰。先进个人分别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深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鸿雁;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朱师达。先进集体是: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优秀党员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主任医师刘磊。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冲在抗疫 " 第一线 " 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提起深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提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作为战疫的主战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肩负着深圳人的健康。
深圳拉响广东疫情防控第一声警报
2020 年 1 月 11 日凌晨 1 时许,一对夫妻被送到深圳市三医院。检查显示,病人体温高于 38 ℃,肺部有影像学改变,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C 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此前,夫妻俩曾去武汉探亲。
" 这是一对高危病例!" 刘磊敏感的神经骤然紧绷。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发布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的信息,但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帅,一位长期跟传染病打交道的医学专家,刘磊有着 " 天然 " 的职业敏感和警觉。市三医院马上启动了对这两个病人的病毒检测。刘磊还同步启动了医院三级防护,他想的是,如果病毒来了,首先 "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我的兵 "。
最终,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广东新冠肺炎防控拉响了第一声警报。
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投入抗击一线
疫情初期,情况严峻。病人一批批送进来,最多时一天有 60 个新增病例,其中还有大量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 1 月中旬起,刘磊带领全院 1300 多名医护人员最先投入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每天驻守医院,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 3-4 个小时。
每天,只要没有安排外出会议,刘磊一定会准时出现在上午 10 点半隔离病区的 " 大查房 " 中。" 每天去病房有两层原因。一是去看看病人救治的情况,参与讨论和会诊,这是我作为深圳市新冠肺炎救治医疗组组长的本职工作。二是作为院长,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身先士卒,院长每天都在一线,对士气是鼓舞,对医护人员是一个带动。" 刘磊院长说。
科研攻关为科学抗疫提供支持
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刘磊也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科研合作攻关,医院重点围绕重症新冠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预警以及发病机制等瓶颈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5 月 19 日,由该院参与的中国科研团队在世界顶级科研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表示发现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这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5 月 20 日,以刘磊为首的该院研究人员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胃肠病学》上发表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肠道排毒期限可长达 7 周。这些成果,让医院科研水平成为国内 " 领跑者 ",也为科学抗疫提供了支持。
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市三医院的患者救治工作迅速站稳脚跟,节节推进,很快扭转了初期的严峻形势。到 3 月下旬,仅仅两个多月,便实现了重症、危重症 " 双清零 ",在院病人迅速减少。
" 这次受表彰的绝不是我个人,这份荣耀属于全深圳!" 对于获评 "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刘磊这样说。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64 岁 " 挂帅 " 战新冠 15 秒钟救回一条人命
新冠肺炎的战场上," 急危重症 " 患者是最难啃的 " 硬骨头 ",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便是带头 " 啃骨头 " 的人。
担任 " 生死突击队 " 队长
疫情之初,深圳市卫健委从全市抽调了一批重症医学的 " 精英 ",成立抗击 " 新冠肺炎 " 的重症医学专家组,进驻市三院支援。作为专家组组长,冯永文形容大家是:生死线上的突击队。
大年三十晚上,冯永文接到电话,说要立即组织一批 ICU 专家,赶赴市三院救治重症患者。今年 64 岁的他,是重症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接到电话后,他脑海里浮现了一些 " 老战友 " 的名字,很快便一个个打电话询问对方,愿不愿意 " 参战 "。让他意外的是,没有一个人 " 打折扣 "。大年初一到初四,22 名 " 突击队员 " 陆续到位,准备在市三院大干一场,当中包括 14 名专家、8 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全部来自深圳各大医院 ICU。
除了救治患者,进驻医院后,改造病房也是冯永文的任务。把普通病房改造成 ICU、在病房里装摄像头监控病人 …… 在市三医院的支持下,冯永文用了约 2 周时间,临时当了一次 " 室内设计师 ",将眼前的问题一一搞定。
" 特别是 ECMO,通过深圳卫健委的协调,我们最终向市人民医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南山区人民医院借到了 4 台,因为机器的品牌不同,有些医院甚至把唯一一套耗材借给了我们,而且还亲自送来,这让我非常感动。" 冯永文说。
指挥抢救多例急危重症患者
救治 " 急危重症 " 患者,每一分每一秒都容不得松懈。2 月 22 日晚上 10 点 40 分,一位上了 " 魔肺 " 的患者的生命体征突然变得不平稳,冯永文接到电话后,马上叫了几位专家,10 分钟赶到现场,通过研判,决定要换管路和膜肺。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全国能够熟练操作的医生目前也只有 2000 多人。但死神不等人,在冯永文的指挥下,6 位医生各自做好手术准备。1 位负责机械停开,2 位剪管、对接,2 位对接时注水、1 位应急。最后,仅用了 15 秒,就成功将管路膜肺更换成功,挽回了一位危重患者的生命。
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冯永文和同行们也提出了提前筛查出可能从轻症转为重症、危重症的病例,尽早介入干预治疗的做法,这一经验也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并在全国率先提出重型 / 危重型患者 " 四集中 " 的管理模式,即:集中确诊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治疗;集中重症患者在 ICU 病房治疗;集中区域先进技术与人员;集中相关先进设备。
深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鸿雁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坚持 " 慎终如始 ",强化常态防控服务战疫大局
9 月 8 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深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鸿雁荣获 " 先进个人 " 称号。
树牢 " 四个意识 ",强化忠诚担当投身战疫斗争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迅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马鸿雁按照公安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最高站位、最严要求、最强措施投入战疫工作,闻令而动、以上率下。
作为市公安局疫情防控办主任,她积极发挥了综合协调、参谋决策、指挥调度等职能作用,确保全局高效联动、步调一致完成各项任务。组织治安巡警、出入境管理支队等战疫主力警种,统筹推进防范境外输入、社区小区防控、集中隔离点安全防护、重点场所部位管控、涉疫事件处置及案件打击等重点治安工作,为我市疫情防控持续好转、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疫情防控这场严峻复杂、争分夺秒的艰苦斗争中,马鸿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 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 " 四个意识 "、坚定 " 四个自信 "、做到 " 两个维护 "。在防控最吃紧阶段,她 30 多次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组织发动全局党员民警投身防控大局,组建 628 名机关民警组成的 " 党员突击队 " 和 237 个处级警官带队的 " 一线战斗小组 ",全部下沉到 49 个卡口和 1132 个社区工作站,累计检查 658.6 万辆车、3247.1 万人,发现并转送有发热症状者 1038 人。
全省启动一级响应后,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要求不断提高。为此,马鸿雁紧紧围绕上级以及市局党委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疫情防控工作中心重点,率领市局防控办全线推进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开展。她亲自组织起草市局应对疫情总体方案,参加 160 余场每日视频调度会,组织编发各类专刊专报 200 余份,科技防疫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内参》和公安部《公安内参》刊发。转入常态化阶段,她又组织起草了市局疫情常态化防控方案,制定清明期间、全国 " 两会 " 期间全局社会面稳控工作方案,全力投入治安领域的疫情防控与业务开展,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上,有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确保社会面平稳有序。
盘活 " 前端后台 ",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战疫手段
马鸿雁充分发挥多年来警务科技应用和专业优势,实现精准防控。疫情以来,全市 89% 输入型确诊患者在我局筛查名单内,为全市实现检疫卡口确诊病例漏查漏管 " 零发生 "、重点防控目标失管失控 " 零发生 "、公安监所在押人员感染 " 零发生 "、公安机关内部聚集性感染 " 零发生 " 四个 " 零发生 " 的阶段性战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处置 " 歌诗达威尼斯 " 号邮轮事件中,她亲自挂帅,指导各部门提前运用大数据,精准筛查 414 名疫情发生地旅客,及时找到擅自下船的 3 名有发热症状旅客,用时不到 1 天即完成整艘邮轮 4983 名旅客的妥善处置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批示表扬。
进入常态化阶段后,马鸿雁始终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针对国内疫情反弹的紧要形势,核查高风险地区来深人员 35538 人,核查率 100%;结合北京新发地、吉林舒兰等地聚集性疫情事件,她立即组织加强全局防控措施,强化农贸市场整治、打击冻品走私、境外输入人员管控等工作,实现本土病例 " 零发生 "。按照省、市相关防控政策,她认真牵头落实 " 一码通 "" 三劝三返 "" 到访登记 " 等措施要求,做好各集中隔离点安全防护。
昔日湖北高考状元 今日抗击疫情先进个人:华大基因研发总监朱师达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9 月 8 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其中,华大基因研发中心总监、国内 " 火眼 " 实验室总指挥朱师达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逆行武汉 5 天建设 " 火眼 " 实验室战疫
2005 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高材生 …… 朱师达在华大基因是身披各种光环的男神级人物,现任华大基因研发中心总监。
大年初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本该阖家团聚的他,毅然告别家人,告别仅 9 个月大的双生小棉袄选择逆行,奔赴武汉前线。
一到武汉,朱师达即被任命为华大前线总指挥,统筹前线各项事务。随着疫情发展和华大的积极建言献策,各方专家与当地政府达成共识,大幅度提升检测能力成为 " 纾临床诊断之困 " 的关键。
1 月 29 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召集市卫健、人社、民政、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和武汉华大代表,就建设万人级检测实验室—— " 火眼 " 实验室做出部署。常规实验室建设需要三个月,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武汉 " 火眼 " 实验室仅用 5 天时间就建成了。
" 火眼 " 实验室运营后,24 小时响应是 " 火眼 "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 样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不少会到凌晨才送来,有时凌晨三四点钟还会收到样本。" 朱师达回忆道,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却是 " 火眼 " 实验室里最忙碌的时刻。从样本接收、灭活录入系统、批量实验到交付结果,平均六七个小时就能完成上千例新冠病毒检测。
在 " 火眼 " 实验室运营初期,正好赶上武汉特大风雪,风雪倒灌对实验室排风系统造成影响,需要连夜应对处理并通宵巡视,以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 那时暖风空调设备还没装好,工作环境可想而知,但大家都超出预期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朱师达说。
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阵线上继续奋斗
在武汉前线抗疫的日子里,朱师达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小憩;饿了,就和同事在实验室外草草吃份盒饭填饱肚子;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候,就看看手机里家人的照片和视频以排解思念之情。但他从未想过退缩," 作为湖北人,这个时候能为家乡做些贡献,足够跟孩子吹一辈子牛了。" 他说道。
对于获此殊荣,朱师达说道:" 能够获得表彰很激动,感谢国家的褒扬认可。这不仅是对个人,更是对华大科技抗疫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民营机构积极抗疫取得成绩的鼓励。"
新冠肺炎疫情是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规模化、标准化核酸检测是救治环节之前的另一主战场。华大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和 " 火眼 " 实验室高通量应急检测体系,在武汉及国内各地战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走出国门,广布海外,成为科技抗疫的中国名片之一。" 科技需要创新驱动,同时以工程化范式实践应用,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 他告诉记者。
在朱师达在内的全体华大人的努力下,截至 6 月 30 日,华大基因运营的 " 火眼 " 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 16 个主要城市落地,全国 " 火眼 " 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 20 万人份。与此同时,华大基因累计在海外设计建造 " 火眼 " 实验室 58 个,分布在全球 17 个国家 ( 地区 ) 。
荣誉之下也更是责任。朱师达表示,我们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阵线上继续奋斗,全力打造中国科技硬核力量。"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战略性成果是党的领导下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参与其中深有感触的一员,我很自豪!"
今夜深圳再次亮灯,以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马超 杜婷 摄影 张焱焱 通讯员 深卫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