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9-13
深晚荐书|《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OCAT 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 是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2015 年的年度讲座的题目为 "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迪迪 - 于贝尔曼围绕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展开。

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黑白默片《战舰波将金号》敷演了 1905 年 " 波将金 " 号军舰起义的史实。俄国水兵在乌克兰的港口敖德萨反抗军官的虐待,得到了民众支持,但随后遭到沙皇军队屠杀。影片表现敖德萨港口阶梯上民众奔逃的段落被誉为影史经典,蒙太奇美学的代表作。其中高速剪辑、特写等技术手段是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和文艺爱好者津津乐道的。

著名艺术史家、哲学家迪迪 - 于贝尔曼不止探讨了技术手段,还结合爱森斯坦的成长经历和知识背景,影片呈现方式的历史社会渊源,联系相关其他艺术作品的影像,解说了 " 经典之所以经典 ",黑白默片如何超越时空限制、表现强烈而深沉的情感,重新阐释在当下或被理论界摒弃、或被商业简单消费的 " 悲怆 " 和 " 感性 " 的意义。

首讲从影片的纪实和抒情双重特质切入,追溯爱森斯坦的理论源头;第二讲关注影片的主要形式技巧," 蒙太奇 " 与特写;第三讲分析爱森斯坦电影的诗性结构及其营造出的史诗 " 氛围 "。

讲座详细分析电影中的哀悼场景,以及由这种悲怆的塑造而为影片带来的心理意义上超乎寻常的强度,重新阐释在当下或被理论界摒弃、或被商业简单消费的 " 悲怆 " 和 " 感性 " 的意义,引导出对影像和时间之间多重关系的思考。

乔治 • 迪迪 - 于贝尔曼,艺术史家、哲学家。1953 年生于法国圣艾蒂安,1981 年博士毕业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从 1990 年起于高等研究院任教。他的研究领域涵括文艺复兴至当代艺术中的多重图像理论,撰写了超过 50 本关于图像理论的书籍,关注历史、记忆、叙事与图像的关系。代表著作包括《歇斯底里症的发明》(1982)、《直面图像》(1990)、《弗拉 • 安杰利科:非像与喻体》(1990)、《遗存的图像》(2002)、《历史之眼》系列(2009 — 2016) 等。迪迪 - 于贝尔曼在世界各地策划了多个重要展览,2015 年于贝尔曼以 " 影像 • 历史 • 诗歌 " 为题展开三场讲座,同年于北京 OCAT 研究中心策划展览 " 记忆的灼痛 ",开启了 OCAT 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系列。

《影像 • 历史 • 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 法 ] 乔治 • 迪迪 - 于贝尔曼 著

王名南 译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9 月

特约撰稿 文锦

相关标签

讲座 历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