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大型主题泥塑《抗战》、南京民俗文化以及水利建设系列作品 …… 这些场景恢弘又独具生趣的泥塑作品,都是出自南京的传统手艺人朱敬伟之手。他是非遗项目南京泥人的市级传承人,也因手艺精湛被敬称为 " 江南泥王 ",于他本人而言,玩泥巴就是因为喜欢。" 一喜欢就喜欢了四十多年。"
△朱敬伟创作的南京民俗文化系列
△朱敬伟创作的水利建设系列
" 民间艺术品讲求灵感和手艺的结合,手艺人首先要热爱生活,生活中处处是题材。" 寻常可见的泥巴经过朱敬伟的巧手,变身为一件件令人称奇惊叹的艺术作品。
△朱敬伟在创作
从十三岁时根据喜欢的连环画捏出人生中第一个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朱敬伟开启了创作之路,一走就是四十多年。
捏泥人先要找到好原料。过去,朱敬伟都是带上铲子和背篓,去山间或河塘边寻泥、挖泥。" 青泥手感细腻,摸上去像丝绸,塑造东西的效果特别好,就是味儿有点大,它就是池塘里的污泥。"
△寻泥
△挖泥
挖好的泥带回来,要经过揉泥、活泥、打泥、醒泥等一系列工序,耗时很长,极费力气,然而对于朱敬伟来说,这也正是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人物先后出场,故事框架脑海里初步成型。" 揉着揉着,与手里的泥渐渐产生了感情,作品出来就有了生命力。"
△挑泥
△打泥
△醒泥
现在捏泥人的泥大多会买现成的,解放了双手,也节省体力。朱敬伟动手捏泥人,手里的泥就是 " 活 " 的,他对捏泥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捏泥人的第一步,是把人的头部揉捏出来,人物脸型多以鹅蛋形为主,鹅蛋形好塑。" 之后,便是捏鼻子,接着就是嘴巴、眼睛和耳朵,再给泥人戴顶帽子,加几根头发。
△捏泥人
看似简单的手工过程,却颇为考验创作者手上的功夫,以及对人物的理解,也就是朱敬伟所说的 " 心手合一 "。传统手艺人很难将构思用文字写下来,心里和手里的感觉也是瞬息万变。" 有时喝口水回来,觉得刚才捏的这个人,放的位置不对,得再挪挪。"
△仔细琢磨
上个世纪 50 年代,修淮河、建设新安江水库,水利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朱敬伟所在的河海大学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于是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组作品,向老一辈专家学者,以及至今奋斗在建设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水利建设系列
《测量》《打夯》《筑坝》等不同场景被塑造了出来。朱敬伟善于捕捉和呈现瞬间表情,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各异,动态十足,服饰和工具都惟妙惟肖,让观赏者沉浸入故事情节与彼时场景中。
朱敬伟塑造人物通常于写实中突变夸张,变形中又显出写意风格,泥人上身长下身短,脖子细长,非常具有辨识度。他的早期作品中,很多都是反映老南京的生活场景,《南京板鸭店》《南京大排档》《挤公交》等。有人有景,也有情节——亨得利钟表店前一边下棋一边等旁边馄饨煮好的人、相邻两家盐水鸭店各自招揽客人的老板 …… 仿佛在叙述一个时代的故事。
△南京民俗文化系列
寻常巷陌中的秦淮小景,朱敬伟做了上百件,耗费十年光景,他将这个系列称为南京的《清明上河图》。" 整个系列计划做 20 米长,目前已经完成了 7 米。" 完成的那部分,朱敬伟断断续续花了 10 年时间。" 最难的地方在于素材搜集,包括图片资料和历史文献。" 他介绍说,这个系列作品最后压轴的应该是红白喜事方面,表现老市民的日常生活。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宗青 钱念秋 / 文 赵杰 郑芮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