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个宏伟而长期的目标。既然是 " 世界一流 ",就需要和世界名校对标。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习与借鉴还是必要的。
那么怎么来评判世界一流呢?就需要从世界名校发展的源流、大学精神和世界公认培养人才的标准来判定。正好前段时间阅读了新东方 CEO 周成刚的国际教育著作《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这本书是他在亲自带领团队走访了 200 多所世界名校,做了 500 多次访谈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读完确实得到很大的启迪。
真正的世界一流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种时代感,有全球的眼光、理念、思想、格局和胸怀,不断去理解国际规则,适应国际环境和话语体系,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从精神、文化和思维层面全方位提升,从而让受教育者成为思想自由、视野高远、人格独立和身心健康的人。
世界教育的 " 万花筒 "
因为 " 文化就是限定 "(鲁迅语),我们习惯于用过滤器去看待世界。也把世界看为东方和西方,或是中国和外国,认为它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是趋同的。其实从世界教育的角度,西方和外国也不是千篇一律,都带有自己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
从教育的取向来讲,英美名校主要提倡的是精英教育。除了大学之外,中小学也提倡精英教育,伊顿公学就是私立中小学中精英教育的代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教育来自于英国传统,又强化了实用特色。幽门螺旋杆菌、宫颈癌疫苗、WIFI 等都来自于澳大利亚科学家们的贡献。加拿大重点发展实用科学,学生在校就得到了很好的职业训练,就业率较高。
与英美不同,欧洲大陆比较注重公平教育,教育资源惠及大众。在德国的洪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都是 " 尖塔式教育 " 的代表。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 吐温曾经在德国度过一段时间,据他的观察,对比当时的美国大学生,德国学生已经有了 " 尖屋顶 ",上大学是加上了 " 尖塔 "。大家知道,新冠疫情全球信息的统计和发布机构,不是世界卫生组织,也不是某个国家的疾控中心,而是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它是德式教育模式传入美国后,所创立的第一所现代大学,目前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方向为世界翘楚。
亚洲国家的教育风格,与欧美相比又有很大区别。其中,日本高校三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各有特色。2019 年我们去日本时特别访问了京都大学吉田寮,对日本文化和社会刮目相看;新加坡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处,发达的教育和高效的公共管理,可以成为中小国家的模板;韩国的教育在时尚与传统中嬗变,特别是 K-Pop 文化,风靡世界,奥斯卡影星安吉丽娜 · 朱莉也把儿子送到了韩国的延世大学学习。
理想的光辉
在《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中,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追问:" 大学 " 究竟为何可以被称之为 " 大学 "?" 大学 " 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意义?
作为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 1088 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接受了 " 学术特权法令 ",教师获得了神职人员的权力。大学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它承载着追寻精神自由、思想解放、科学真理和人性光辉的重大使命。
后来巴黎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巴黎高师是一个很 " 袖珍 " 的学校。它坐落在一条安静的小巷内,人们很容易与之擦肩而过。这所诞生于大革命时期,始终保持着共和革命气质的大学,是法国自由主义的发源地。我们非常熟悉的让 - 保罗 · 萨特就是这所高校的毕业生。萨特曾说,在巴黎高师的四年学生生活是其 " 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大家经常在食堂、水池等处随时开始辩论,正方和反方分为两桌,一派是高唱《国际歌》的社会主义者,另一派是齐吼《以圣心名义拯救罗马与法国》的基督徒。1964 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说:" 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这种传统深刻影响了高师人乃至全法国人。如今法国人都说:如果有人跟你唱反调,你会觉得他愚蠢;但如果他来自巴黎高师,你就会马上觉得是自己太过平庸。今天,巴黎高师依然是全世界风气最自由的大学之一。
不难看出,名校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培养所谓的 " 人才 ",而是通过自由的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从而变成一个个对自己负责的个体。
很多名校都非常注重奉献精神,学生们也经常做志愿者。名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跨越国界,与他们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这些世界名校的风气中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千锤百炼和脱胎换骨之后,那份责任与担当。确实,在世界名校中,能够看到责任与奉献、科学精神,当然还有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人格,这些都对于学生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的力量
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说过," 所谓大学者 ,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 有大师之谓也 "。" 大师 " 当然优于 " 大楼 ",我们确实也看到东京大学等有些破损的校园和建筑,也看到很多大学造型独特、超级炫酷的大楼," 大师 " 和 " 大楼 " 并重。
国外许多名校的校园里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没有国内常见的高大围墙和华丽校门。这些名校不是没有追求,而是把有限的资源放到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投资上,对于学生宿舍、餐厅、学生中心、运动中心以及图书馆项目上的投入都不惜代价。这些地方是同学们平时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或许不是学校的门面,却是学校的里子。
博物馆和美术馆是行走的课堂,老师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给学生上课的情景。弗吉尼亚大学临床学的眼部项目曾利用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学视觉分析和模式识别,另一些医学院则通过画作让学生耳濡目染,培养他们对待病人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法国雕塑家罗丹 200 多件作品,馆藏之多,世界罕见。除了法国,收藏罗丹作品最多的地方就是斯坦福大学。
美国大学提倡体育运动,体育设施较好。周成刚儿子就读的雪城大学体育设施设施齐全,除了校队的专用训练场地,篮球场、高尔夫球场、橄榄球场、曲棍球场、网球场、壁球馆、室内游泳馆、跑道、各种功能的健身房等应有尽有。近两年国内开始流行的划船机,雪城大学就有。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和全民运动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很多大学的体育设施都很棒,也经常向当地居民开放,只收很低的管理费。
练过体育的孩子往往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内心比较强大,也就能承受一定的压力。体育能力突出的学生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管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想征服这个世界,就一定需要坚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往往需要强健的体魄,而比赛又让他们学会 了团队合作和游戏的规则。
不论是注重精神层面的图书馆、博物馆也好,还是注重运动的体育设施也罢,名校的校园文化总是注重学生的 " 全面发展 "。对美的教育、对 " 真 " 的追求、对健康体格的向往、对团队意识的培养 …… 只有尊重和结合这所有的方方面面,才有能被称之为一流大学的资格。
探索的勇气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因斯坦也说过,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综观世界名校,一方面重视通识教育,让学生打下很好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也注重思维的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思维不陷入固化的状态,而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性。
在美国有一些文理学院,也称为博雅学院或通识学院,主要就是讲授通识性课程,传授广泛的一般知识并发展一般的智力能力。很多综合性大学,包括中国的一些高校,也建立了通识学院,比如北大元培学院、清华的新雅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等。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有两种范本:哈佛大学代表的 " 平均选修 " 模式和哥伦比亚大学的 " 核心课程 " 模式。从理念来看," 核心课程 " 比较接近于古典博雅教育的理想,并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在科目上做了很大调整;而 " 平均选修 " 模式更能满足文艺复兴以来百科全书式知识体系的需求。这两种模式在美国大学双奇斗艳,不分伯仲,成为美国通识教育坚实的基础。
新加坡提倡全人教育,也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我们在新加坡采访了非常有名的莱佛士学院,看到这里有自由的学制和丰富的选修课资源,为全人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的中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孩子们像大学生一样自主选课,受欢迎的讲座往往有七八百名学生到场。课程涵盖:电子鼓、攀岩、童话赏析、食物的发展史、金融与推理数据、逻辑和悖论的乐趣、药剂学入门、电子游戏编程等,五花八门,学生甚至可以自己设计课程。求变、创新的力量在这里再一次得到印证。
世界权威教育机构 QS 发布 2020-2021 年全球大学排名,麻省理工学院连续 9 年排名第一。如果到麻省理工校园,立刻就被它奇特的建筑和雕塑吸引了。除了这些静态的物体外,实验室中的教授和学生们更具创新精神。在我们看来,麻省理工不仅是一所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还是一个奇思妙想的孵化器。这种创新,可以大到宇宙,深入苍穹,无边无际。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麻省理工是深度参与者之一。就像时任校长苏珊 · 霍克菲尔德在纪念登月 40 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 今天的学生们在挑战世界面临的种种难题时所需的勇气,部分来自‘阿波罗’计划,让我们相信天空不再是限制。"
媒体实验室教授和工程师们发明了一个会跑的闹钟,取名为 " 落跑闹钟 "。这种闹钟带有轮子,响的同时会满地乱跑,人们不得不打起精神与其斗智斗勇,费很大力气才能抓住并关掉它。这种小玩意儿在很多人看来上不了大台面,但发明者不以为忤,反而扬扬得意、自娱自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闹钟安排好自己的早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许能够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这种小的改变,带来一个人的大改变,进而促进世界更大的改变。这就是麻省理工创新者的想法——不关乎大小,只在乎创新。
麻省理工的创新带有一些 " 叛逆性 ",著名的 "32 号楼 " 也称为斯塔塔中心,在校园里非常抢眼。据设计者本人讲,这就是 " 一堆喝醉的机器人一起庆祝狂欢的派对 "。这里的高智商的天才也会有疯狂的行为,把汽车组装到主楼大圆顶上。这些建筑和行为,,赋予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不要被事物 " 该有的样子 " 所束缚。
世界名校非常注重思辨能力的训练。教学方式上,很少采取知识传授方式,更多采用讨论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参与感更强,学习效果也更佳。在学生社团活动方面,辩论和演讲一直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它不但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领导力的提升。比较著名的有牛津演讲者俱乐部俱乐部和康奈尔大学的辩论队。
在演讲和辩论中,内容并不是最终胜出的绝对因素,给予观众的感觉才是关键因素。大多数观众并不细究逻辑或沉迷于细节,而是凭感觉做出判断,因此,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一个好故事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而能讲好故事的人,在其他场合也会应对自如。
阅读《探寻世界的教育寻访》,就像沿着世界名校做了游学:世界上第一间人体解剖室、泰晤士河上的牛津与剑桥赛艇比赛、耶鲁走出的第一位间谍、麻省理工的 " 叛逆的创新 "、慕尼黑大学的广场 " 传单 "、京都大学另类存在的吉田寮 …… 这些都承载着国际教育的核心精神 " 理想的光辉、文化的力量、探索的勇气 ",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思想养料和精神动力。
《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
周成刚 著
新星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特约撰稿 辛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