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10-11
胡阿祥:经过历史验证的智慧,是最真的智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什么是中国人真正的智慧?为什么 30 岁后一定要读历史?什么样的历史是有用的?谭其骧弟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出版新作《中国大智慧》,从最真实的过去提炼出经过历史验证的丰富智慧,包括处世智慧、为官智慧、人居智慧、教育智慧、商业智慧等十个篇章,从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方方面面展开专属中国的大智慧图卷,打造属于当代人的 " 资智通鉴 "。

"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我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们,听我话的,工作与事业、购房与家庭等等,发展得基本上都不错,而不听话的,大多因为折腾,往往平添了许多的蹉跎。" 胡阿祥以切身经验指出,所谓 " 老生常谈 "" 读史明智 ",其实是最浅显也最深刻的道理。

" 老生常谈 " 是最深刻的道理

胡阿祥说:" 在课堂上,在社会上,常常有人问我:时代已经进入了 21 世纪,信息爆炸,股市涨跌难以捉摸,房价冷热无法把握 ……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现在与未来,过去的历史对于现代人还有意义吗?我觉得这真是浅视到极点的无厘头问题。大家想想,古往今来,人的衣食住行甚至诗书礼乐,是不是实质上都差不多?放大些说,对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而言,是不是同样如此?历史就像一条河,从上游流到下游,从支流汇到干流,没有历史的传承,哪来的现实?现实中有活着的历史,历史传承至今也就成了现实。想清楚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有这样的认知:比如看过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难道不能推测以后 50 年的历史?比如吸纳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智慧,难道不能提升我们自己的智慧?毕竟,历史是最真实的过去,经过历史验证的智慧,当然也是最真实的智慧。" 一言以蔽之,智者往往懂得从悠久历史中获取丰富的智慧。

怀才不遇时如何自处?机遇到来时如何抉择?面对束缚是自怨自艾还是积极主动?在人事纠葛的单位里怎样摆平各方关系?在普通人最为关心的 " 处世智慧 " 篇中,胡阿祥以东方朔、司马懿、阮籍、谢安、陶弘景等历史人物为例,讲解处事的 " 大道 "。

在他看来,老子那部极富智慧的《道德经》所提出的 " 七善 " 的原则,可谓亘古不变的处世法则。" ‘居善地’就是要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心善渊’就是达到心胸博大的境界,‘与善仁’就是友善地与人交往,‘言善信’就是言出必行、讲求信用,‘正善治’就是拥有治国治家的本领,‘事善能’就是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动善时’就是把握时机、顺时而动。"

书中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他们较之一般人更加身不由己,待人接物更不容易,天下分合、朝代兴替、政局波谲云诡,帝王心思、世道人心难以捉摸,总是左右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命运。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如鱼得水,既能 "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又能 " 赢得生前身后名 "?而另一些人却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虽说人生的际遇、处世的顺逆,与时势、运数有很大关系,但历史给出的启示是:恰当的处世之道,更为关键、更可把握。

何谓风水:迷信还是学问?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智慧》一书单独辟出一章专门讲述 " 人居智慧 "。胡阿祥立足于中国的传统风水理念与住居实践,以南北二京的布局、皖南宏村的水系改造、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的选址布局等等若干代表案例,从基址选择、地形改造、朝向定位、房屋装修等操作细节入手,探讨中国传统人居所体现的哲学观念、社会伦理、文化心态,以求多角度的展示中国人的 " 诗意栖居 ",揭秘蕴含在人居深处的中国智慧。

胡阿祥说,2004 年,他曾给南京江宁的一个开发区命名道路,因为那个地方山水环境上佳,又有个值得保留的老地名 " 牧龙 ",于是他便从风水词汇出发,命名了十几条路名,并且做了一些解释。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关于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引发了很多的争论。" 我的态度很明确,风水是学问,不是迷信。" 胡阿祥在接收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国学班上,在许多的社会讲座中,甚至说出了这样的狠话:中医学、风水学、名称学,是理解、体验国学以及国学与西学差异的最佳途径。否认中医学、风水学、名称学,就是否认我们的国学!当然,我也想借此机会强调,所谓调风水能让人升官发财、消灾弭祸,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坑蒙拐骗手段罢了。"

" 风水是客观的存在,无法抹去的事实。回望中国传统时代,那些我们的祖先加在大地上的符号,从都邑、村镇、陵墓的选址,到宫宅、园囿、寺观的定点,从门户、天井、厅堂的格局,到道路、桥梁、亭塔的布置,如此等等,哪一样不受到风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呢?甚至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建筑是物是体是形而下的器,风水是魂是美是形而上的道,这个形而上的道,就是我们中国人诗意的栖居。" 胡阿祥说。

面对传统,应抱有 " 理解的同情 "

书中十个系列 110 多讲的所谓 " 经典智慧 ",无一不从历史中来。在胡阿祥看来,面对历史、面对传统,应该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而非简单轻率地下判断。在 " 思想智慧 " 的最后,他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致力于 " 打倒孔家店 " 的新文化运动主阵地北京大学,与主张 "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的南京 " 学衡派 " 之间曾有过激烈的论争。百年过去,回顾那段历史,诸多的事实则说明了学衡派的主张,充满了哲人智慧,与今天复兴传统文化、提倡文化自信的主旋律非常合拍。而这,也就是 " 中国大智慧 " 的魅力所在。

" 我对人们常说的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陈词,非常疑惑。试问精华与糟粕如何判断?如果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的话,试问身体上哪些部分是精华,哪些部分是糟粕?强行地区分精华与糟粕,势必会陷入一种主观臆断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女子缠足,会被大浪淘沙,但是回到历史语境中,三寸金莲在中国自有其当时的适宜的文化土壤,这就是如同据说是起源于 15 世纪的意大利且至今仍在流行的高跟鞋,自有其相应的文化土壤一样。" 胡阿祥认同钱穆先生对于 " 国史 " 应该抱有 " 温情与敬意 " 的信念,认为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 " 理解的同情 ",而非主观的好坏褒贬、人云亦云。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陈曦

相关标签

历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