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0-14
深晚报道 | 深圳绘就民生幸福标杆美好画卷 在“幼有善育、劳有厚得、弱有众扶”等7项民生目标上出实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从 " 一位难求 " 到 " 家门口的放心园 ",深圳朝着 " 幼有善育 " 的方向奋力前行。 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2019 年 8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在《意见》提出的五大战略定位中," 民生幸福标杆 " 意义重大,备受关注。

2019 年 9 月 17 日,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召开,为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拿出了一系列的实招,分别指向 "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 这 7 项民生目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提出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一年多来,深圳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市民群众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善育

今年是 " 二孩 " 政策实施以来幼儿入园的第一个高峰年,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深圳不少幼儿家长都在奔走相告着这样一个好消息:小区配套的幼儿园将由民办转成公办。

从 " 一位难求 " 到 " 家门口的放心园 ",正是深圳快马加鞭,朝着 " 幼有善育 " 的方向奋力前行的一个掠影。

2019 年 4 月,深圳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意见》,将创新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作为当前和未来几年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

目前,深圳市建成普惠性幼儿园超 1400 所,占比超 75%。随着公办园数量大幅增加,普惠园办学质量快速优化,深圳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由 2018 年的不足 4% 提高到 38%,并将于今年底达到 50%。

建设教育之城完善学有优教

"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 ",深圳敞开怀抱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让来深建设者的孩子们在深圳共沐优质教育的阳光,也是深圳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变的重点议题。

2019 年 9 月,深圳市发布《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 18 个方面 40 项举措,着力解决深圳教育短板,聚焦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上谋篇布局,致力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教育。

今年,深圳加快高中建设统筹规划,新增 6 所普高学校。未来 5 年,深圳将提供 74 万个新学位,做好深圳各学龄段孩子的教育工作。

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深圳高等教育亦步入 " 快车道 ":南科大、港中大(深圳)、中山大学 · 深圳等学校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师范大学等新高校也在筹建进程中。

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强大支撑。秉持 "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产业现代化 " 的理念,深圳积极探索 " 双元制 " 职业教育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 31 所,在校生 12.5 万人,近五年全市财政职业教育投入达 203 亿元。

激发奋斗激情保障劳有厚得

2020 年 1 月 13 日,在深圳人才园,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的核电运行高级技师周创彬被授予 " 鹏城工匠 " 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奖励 50 万元。" 鹏城工匠 " 是深圳技能人才的最高荣誉,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 10 名。

这是深圳在实现 " 劳有厚得 " 的奋斗进程上,对高新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技术人才提供坚实支持的体现。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深圳的社会平均工资为 10646 元 / 月,位居广东省首位。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不断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 " 劳有厚得 "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实现 " 劳有厚得 ",亦离不开现代法治的支撑。在《深圳经济特区欠薪保障条例》实施的同时,深圳持续重拳打击欠薪企业,让 " 劳有厚得 " 更有依托。

积聚硬核实力践行病有良医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李天昊拉响了广东战疫的第一声警报。基层医疗显示出的强大动能,正是深圳加快实现 " 病有良医 " 的部分成果体现。

从 2009 年起,全国知名的深圳医改,稳步推动了深圳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以 " 基层医疗集团 " 为代表的基层医改表现最为出色。

2017 年 9 月,该模式被国家列为 " 医改典型 ",向全国推广。不久前,该模式又捧回医疗卫生界的 " 奥斯卡 " ——第三届 " 奇璞奖 " 特殊贡献奖。

在 " 强基层 " 之余,深圳还在补短板、建高地上下足功夫。

针对快速增长的人口,深圳大规模新建医院,引入名校名院运营。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引进 24 个高水平学科团队合作共建重点学科。按照规划,到 2025 年,深圳要组建 23 个区域医疗中心、23 家基层医疗集团,形成 " 顶天立地 " 的医疗卫生新格局,打造健康中国的 " 深圳样板 "。

推动养老布局升级老有颐养

从今年 4 月起,深圳市面向年满 60 周岁以上的居民推出智慧养老颐年卡,目前已有超过 50 万人领到了这份大礼包。

为让老年人生活更幸福,近年来,深圳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力争实现 " 有备而老 "。

2019 年,深圳加快推进建设 "1336 养老服务体系 ",发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立法先行,为特区养老事业作出方向性、长远性、原则性的制度安排。

通过搭建全市智慧养老服务一张网,用好政府、市场、社会公益三种力量,做实政府基本保障、居家社区联动、机构养老三种服务,构建 " 市 - 区 - 街道 - 社区 - 站点 - 家庭 " 六个养老服务层级,深圳已打造独具深圳特色的 " 都市养老 " 新模式。

打造安居工程迈向住有宜居

为打造 " 住有宜居 " 示范引领样本,深圳勇于担当,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统筹解决全市各类群体住房问题。

坚持 "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 定位,2018 年 8 月,深圳率先推出被称为 " 二次房改 " 的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计划到 2035 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建设筹集各类住房 170 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 100 万套,打造深圳安居工程基本盘。

在实现 " 有瓦遮头 " 的前提下,深圳不断提升公共住房建设和管理质量,以 " 绣花功夫 " 管理城市,确保全市公共住房住户 " 住有宜居 "。

凝聚社会力量助力弱有众扶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仅需要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更加需要精神文明先行示范。" 弱有众扶 " 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

自 1997 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深圳一直不遗余力,对各类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

目前,深圳已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方有难八方援手,深圳不断在 " 弱有众扶 " 上探索创新。在进一步发挥政府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广泛链接慈善社会力量开展关爱帮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救助、就业、保险、慈善 " 四环联动 ",打造更有温度的爱心之城、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深圳正勇立潮头,努力让经济总量、财税增量更多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发展更有 " 温度 "、幸福更有 " 质感 ",让未来更可期!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