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我上一次提出人文圣山的定位已经整整十一年了,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分享我关于庐山的思考。当年的我满头青丝,还算是中青年的代表,现在的我头光须白,已步入中老年的行列了。时不我待,让人感慨万千!我家几代人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早在清朝时期,我太爷爷彭图南一把火烧了余干县衙,潜入白鹿洞书院专研程朱理学,著有二酉庐讲义;抗战胜利后,我父亲在庐山举办过个人画展,因赠予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全民雀跃图》而声名鹊起,并被载入《庐山志》;2009 年我为庐山做品牌战略策划,推出了历史纪录片《人文圣山——庐山》,反响强烈。关于庐山我可以如数家珍,长篇累牍,因版面所限,这里我仅就三个问题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庐山是座什么山?
庐山既是一座有历史积淀的名山,也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圣山;既是六岳之中唯一有生活气韵的仙山,也是因爱而享誉天下的情山;既是五教同体的和谐山,更是一座有政治担当的领袖山。
最近又认真体会习总书记关于 " 庐山天下悠 " 的定位指示,觉得实在是精准高明。纵观天下名山,千奇百怪,各领风骚,而唯有庐山以文化贯穿始终,坚守正统,历千年岁月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和谐交响曲。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书院文化,儒释道同尊的宗教文化,返璞归真的山水田园文化更是这华美乐章中的最强音。把庐山隐逸文化的特色、内含丰富的历史和当今市场的需求最终归纳为一个 " 悠 " 字,代表的是一种高质量的慢生活方式与旅游形态,可谓是高度概括,外延十足。悠久的是历史文化,悠扬的是时代旋律,悠然的是政治态度,悠闲的是美好生活。其中商机无限、想象无限。既是政治、亦是文化,又是经济。
一代伟人吟唱的 "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今天重温此诗,意义非凡。
暮色苍茫看劲松:说的是庐山在重要关口要勇于承担,当仁不让,庐山就是那棵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说的是每临大事有静气,从容不迫是庐山的风格与气度。
天生一个仙人洞:指的是庐山无与伦比的独特的天然优势,也即核心竞争力。
无限风光在险峰:指的是想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要创新,就要出奇,就要有试错的勇气。
当下,不管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的旅游市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势并不乐观。变化也是机会,就需要有人站出来登高一呼,用勇气和智慧去化危为机。这个角色只能是庐山,作为无可争议的人文圣山、作为开文旅融合先河的旗手,作为乱云飞渡仍从容咬定青山不放的劲松,作为天下悠与忧天下的时代担当,如果想成为两山理论践行的榜样,此时不鸣,更待何时?
《庐山恋》昭示着什么?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挂牌,标志着文旅融合成为了新时代的国家战略。但说起文旅融合有一个点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庐山!今年是《庐山恋》上映 40 周年,也就是说 40 年前庐山就率先高举起文旅融合的大旗,开创了电影与旅游相结合的先河,引领了一波创新潮流。40 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妨来解剖一下这个案例,看看它对今天的庐山有什么启示。
首先,这种结合是得自偶然又蕴藏必然。说必然,庐山有文化的基因,有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当然还有编剧毕必成就是九江人。这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的。
说偶然,这种文旅融合的结果并不是事先策划的,完全是历史的巧合,纯属妙手偶得。当年文化与旅游还是互不搭界的两张皮,凑巧贴到了一起,进而发生了裂变,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社会事件。《庐山恋》当年为庐山贴上了爱情与时尚二个标签,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从此庐山又多了一个爱情山的称号,既扩大了人文圣山的内涵,又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石二鸟,相得益彰。说实话,这件事从今天看来还是很不公平,投资主体上海电影制片厂只获得了一次性票房收入,而没出钱的庐山却是边际效应最大的获利方。为什么没有下篇?因为违反了经济规律,毕家肯定不支持,也寒了众人的心。这里有顶层设计问题,也有合作模式问题,最核心的是思想观念。只有利益均沾才可持续,在此建议庐山买断《庐山恋》后续版权及开发权,既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又为版权的碎片化场景运用留出了空间。
其次,我们要看到创新的力量。《庐山恋》的轰动效应全是因为打破了固有旧观念,用创新引领而产生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创造了若干个第一上(第一部爱情风光片;第一部关于大陆与台湾并涉及国共两党后代爱情的政治题材片;第一部在银屏有重大突破的动作片——吻戏;第一部换了上百套衣服的时装大片;第一部连续放映超过 40 年记录的传奇片,也是第一部文旅结合并掀起庐山旅游高潮的广告片),那么今天的庐山准备在哪些方面创下新的第一呢?
其三,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守旧守不来市场,要潮、要新、要去吸引青年人,青年代表希望,只有青年人来了庐山才有活力、才有阳刚,才有未来。庐山的高潮不是因为人文圣山的招牌,那只是底色,真正的原因是贴上了爱情与时尚的标签!在古老的文化背景墙上演绎出新时代的画卷那才叫绝美!那才叫创新突破!躺在先人留下的遗产上叫卖算不得什么本事,如果连保护都没做好那简直是对历史的犯罪!光守正是没有出路的,关键是要出奇。说到底,守正出奇是今天庐山必须面对的课题!
其四,庐山恋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个社会级的现象,它告诉我们原创性和爆点传播的重要性。总体创意策划与战略定位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点上的突破,注重文化的含量,注重软实力的打造。一首歌、一部剧、一场电影甚至一句广告词带红一个景点、景区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一个网红的力量超过千军万马。这充分说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中文化内容和传播的价值性,说明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的重要性,说明小巧与大笨之间的差异性。旅游产业发展到今天不能再简单靠老祖宗和老天爷赏饭吃了,要体现当代的价值和智慧,要迎合消费需求的变化,无论是体机制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这一切都和软投入成正比。庐山必须彻底摆脱追求硬投入和硬实力的观念,这不是你的优势而恰恰是你的劣势,切不可以短比长,自取其辱。文和旅、软和悠才是你的优势所在、个性所在。
通过这个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发现:
1、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为灵魂,旅是载体,有文无体就是孤魂野鬼,有体无魂必是行尸走肉。两者之间的融合既可行又必要。文化为旅游增加丰富内含、深度体验和特定场景,旅游为文化提供素材、汇聚平台和变现手段。两者是互为因果,彼此成就的关系,不仅是要做好加法,更要做好乘法。要把二张皮变为一个有机联系并相互促进与提升的整体。
2、文旅融合的原创性和整合性。文无第二,武无第一。只有原创才有价值,才能吸睛。故要重视人才,重视原创、重视创作规律,要肯花钱、花时间,要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还要有承受创新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创新就是试错,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才方显创新成功之可贵。时至今日,单体创新已略显不足,更需要跨界的整体与复合创新,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文旅融合的爆发性和持续性。所谓的爆发性就是找准了需求、找到了卖点、找到了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什么是旅游?就是给我一个必须来的理由!什么是目的地?就是精准满足特定游客需求的地方。而持续性则是一种合理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又称之为商业模式。只有模式才能持久,否则不是出于偶然,就是昙花一现。
4、文旅融合的概念性和植入性。文旅融合一定要用特定的概念找到特定的人群。其中,文解决的是特定概念,旅解决的是产品和服务。一个文一个化,合起来才是文化!概念的植入要非常巧妙,既在情理之中又须意料之外,要和历史、文化、产业及现实需求紧密融合,寓商于乐、寓教于乐。
以我的观察,当前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文化高居庙堂,不接地气,存量巨大,但市场化程度不高,成果转化率低,与产业的融合度也不够,实乃文有余而化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形不成生产力就体现不了新时代文化的价值。真正工作的重点应着重体现在化字上,要回答文化 + 什么和怎样 + 这两个具体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打出文化生产力概念,这才能够留下时代的烙印。
二是旅游产业到了一个拐点,需要深化与升级,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助推。简单的人文自然景观、圈地运动和门票经济已经没有市场前景和号召力,单一的盈利模式也支撑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产业无论从创意策划与文化定位,还是内容导入与形式展现都需要文化的深度介入,唯如此才能凸显个性与品位,体现差异性、丰富体验性和增加传播性,并给足消费者来此一游的理由。
文化存量需要转化与落地,旅游市场需要内容与形式。这就是二者结合的最好理由。更具体一点说:旅游是文化市场化的载体,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商机,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风口。总之,旅游是文化变现最近的距离,也是互补性与融合度最高的产业。旅游既为文化提供了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也为文化存量资产盘活和文化价值实现提供了机会。同样,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将推动旅游产业迈上新的台阶。简单地说就是: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文化登台,旅游升级。
庐山该向何处去?
庐山不能沉浸在过去而不能自拔,要直面当下面向未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
一要从研究入手进一步认清自己,在此基础上围绕战略定位、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做一个大策划,为庐山正名,吸大众眼球,让资源变现,树品牌价值,促经济发展。
二要做差异化竞争,庐山的重点在文不在旅,文是源头,旅是转化后的结果。即便是旅,重点也不在游,而在居,旅居慢生活才是庐山区别于其他名山最显著的特色。
三要大抓文化建设,举办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庐山文化论坛、书院大讲坛等。这次 " 国际爱情电影周 " 开了一个好头,但远远不够,要让今日之庐山重新成为当代文人的朝圣之地。
四要集中精力,主攻三大产业,即爱情产业链、会展与康养经济、研学与教育产业。务必做深做透,切忌全面开花。办好一场世纪婚礼,建好中国书院小镇,唱响天下悠的康养品牌。
五要做到上下联动、山水联动、青老联动、高低联动、游居联动、文旅联动、内外联动和虚实联动。山上做会展、婚庆与康养,走高端路线;山下做亲水、国潮、书院和娱乐,主打青年市场。同唱一首歌,共享一个品牌,要跳出庐山看庐山。
六要在工作方法上加以改进,不要简单地盯个人与公司,而是善于围绕核心问题打歼灭战,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形成一支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联合体,并长期陪伴式成长,这种新玩法才符合文旅 3.0 的需要。
总之,庐山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庐山与星子合并后,兵强马壮,地盘扩充,关键是打通了名山与名湖的阻隔,成就了全国唯一依山傍水的美丽奇观。面对文旅融合的大潮和文旅 3.0 的兴起,曾经领跑的庐山又该怎么办?如何发挥既有优势,打造文旅融合的新概念,去勇敢面对未来?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吹响时代的号角?如何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在破除阴山之说的同时唱红庐山天下悠品牌?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一切都要求庐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市场观念和政治定力,需要一个战略目标清晰的大策划,让庐山重新回到话题的中心,时代的焦点,成为新一轮践行两山理论和引领文旅融合的排头兵。
如果说历史上的庐山曾经代表了中国 " 佛教化 " 与佛教 " 中国化 " 的大趋势;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也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那么今天的庐山理应成为引领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新样板。
庐山,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彭中天
来源:九江日报 长江周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