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8 日,为期 4 天的 2020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 " 海博会 ")正式落下帷幕,现场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亮相,让来自国内外的参展商感触良多,收获满满。在深圳市的热情邀请和汕尾市的高度重视下,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积极对接协调,组织相关涉海企业首次组团参加海博会,这既是汕尾实现海洋经济新发展新突破的重大机遇,也标志着深汕两市合作交流更为紧密深入。
▲位于深圳会展中心的汕尾展团展位。
本届海博会以 " 开放合作、共赢共享 " 为主题,为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展会积极依托 VR、5G 等新兴技术,开启 " 云观展 "" 云论坛 "" 云展览 " 等线上通道,围绕船舶及港口航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态环保和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六大板块,吸引了 608 家国内外海洋领域的龙头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 6 万平方米,较去年增加了 63%,专业论坛数量 18 个,较去年增加了 50%,充分展现出海洋经济在新冠疫情挑战下所具有的强大发展韧性和潜力。
深耕海洋 助推新发展
依海而建,向海而兴。近年来,汕尾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以 "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 为导向,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重要作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着力做好发展海洋经济、培育临港产业这篇 " 大文章 ",向海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向海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19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为 392.26 亿元,同比增长 11.46%,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 4.76 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水产品、海洋渔业服务的一次产业生产总值 72.71 亿元,同比增长 2.89%;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电力业等海洋二次产业生产总值 130.75 亿元,同比增长 19.46%;海洋水产品流通、滨海旅游等海洋三次产业生产总值 188.8 亿元,同比增长 9.88%。汕尾市海洋一次产业占比远远高于全省水平,传统渔业优势尤其明显。而海洋二次产业、三次产业亦具备后发优势,在国家、省、市等各级海洋经济利好政策驱动下,发展上升空间巨大,前景光明美好。
▲展位重点宣介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
依托平台 谋划新蓝图
搭起台子好唱戏,平台的构建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 继续做好对口帮扶汕尾工作,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晓强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积极参与构建 " 一核一带一区 " 区域发展格局,是汕尾当前的重点工作,汕尾将以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 " 双区 " 为主要抓手,强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加快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海博会集学术交流、成果发布、合作洽谈、投资推介于一身,是展示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海博会,将汕尾市彭成生旺农牧公司、五丰海洋公司、快捷通导公司、国泰食品公司、南海海缆公司、广东银鹏动力设备公司等 6 家相关涉海企业统筹起来,以城市为单位组团参展,并由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提供经费和咨询支持。借助海博会的平台,全面参与粤港澳经济区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系,宣传推介我市优越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提升汕尾知名度、美誉度,唱响汕尾海洋经济品牌。
展会期间,汕尾市参展企业多形式多渠道介绍汕尾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并对汕尾高新区、海丰生态科技园,陆丰海工基地、陆河产业园区等深汕两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进行展示,着重推广共建园区建设成就以及规划愿景,受到广泛关注,为园区进一步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
▲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叶健德(前左三)考察南海海缆公司项目。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国泰海洋牧场规划沙盘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员驻足观看,来自水产育苗、海洋装备、水产养殖等海洋牧场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家纷纷来到展台就相关领域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合作。据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海洋牧场是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兼具生态修复功能。国泰海洋牧场以打造集养殖、休闲垂钓、科普、餐饮、旅游观光、游艇出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汕尾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坐落于陆丰海工基地的南海海缆有限公司也参加了此次展会。汕尾海洋工程基地 ( 陆丰 ) 是深圳市罗湖区和陆丰市共建的产业园区,在当前全省着力构建 " 一核一带一区 " 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汕尾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战略部署下,罗湖与陆丰两地共同做好招商引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 对标省级产业转移集聚地标准有序推进园区建设。海工基地定位于支撑中广核集团在粤东地区海上风电的发展 , 建设装备研发、检测认证中心、工程与运维基地 , 目标是形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建设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的海洋工程基地。项目总投资约 54 亿元 , 预计产值近 100 亿元 , 可解决当地就业人数 3000 余人,整体建成后解决当地就业将翻一倍。目前 , 汕尾海洋工程基地园区各主要企业均已落地,其中汕尾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2 号厂区已于 2020 年 6 月正式投产。该项目的建设成为汕尾市 " 融湾强带 ",打造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重要平台和主要抓手,将汕尾海洋产业从过去长期以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这种初级的阶段上升到海洋工业,在带动周边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汕尾海上风电生态链,形成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将服务于粤东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和运维。
向海图强 争创新优势
在深圳,海洋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极。早在 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正结合国际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和深圳城市基础与特色,以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海洋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核心,推动海洋高端工程装备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金融业、航运物流等产业发展。
▲汕尾国泰公司 " 海洋牧场 " 项目展示。
汕尾建市 32 年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其优越的海洋资源,可以与深圳这个国家授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滨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滨海度假产业,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汕尾市坚持陆海并举、联动发展,牢牢把握 " 湾 + 区 + 带 " 区域发展新机遇,在 " 融湾强带 " 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驱动下,严格执行用海项目审查审批规范,贯彻落实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做好海洋文章,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在重点项目用海需求、规模调整、项目报建等工作上,开辟绿色通道,以 " 店小二 " 式服务,确保了海工基地用地(139 公顷)、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500MW)、中广核汕尾甲子海上风电场(900MW)、中广核陆丰海洋工程基地码头等项目及时取得省自然资源厅的用海、用地批复。
同时,汕尾市将在海洋经济 " 十四五 " 规划中,充分发挥汕尾海洋资源禀赋,务实参与深圳海洋产业合作,规划布局沿海地带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若干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一方面依托中广核新能源、江苏中天科技、明阳智能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做强做大海上风电带,带动高端海工装备研发,逐步形成集海上风电、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研发制造、安装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依托国泰、五丰海产品基地,积极对接深港澳,与深圳大学、汕尾理工学院(在建)强化产学研合作,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集海洋生物养殖、栽培、海洋生物精细加工、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生产一体的,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全产业链海洋生物产业集群。汕尾五丰海洋公司与深圳华大基因集团达成合作,以海洋生物科技为导向,依托华大全球领先的研究成果 , 对海洋生物产品的结构研发、生产和推广全球高端海洋生物功能活性肽全系列精准营养健康产品,未来发展成为国内外领先的行业品牌和打造从肠道微生物检测到功能活性肽产品干预以及营养健康服务的完整生命健康产业链。
因海而兴,以海强市。眼下,汕尾这艘 " 蓝色巨轮 " 正搭上 " 深圳速度 " 的快车道扬帆起航,立足 " 海 " 的实际,做足 " 联 " 字文章,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着力描绘深汕携手向海图强的蔚蓝画卷。
深圳晚报记者 邱志东 通讯员 陈晓铭 / 文 陈伟胜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