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艺蘅 郑文静 文 / 摄)不久前,彩色修复版《我的祖国》受到了网友 " 刷屏式 " 好评,这段长约 5 分钟的视频画面,出自 1956 年的经典黑白电影《上甘岭》,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并上色。
10 月 20 日,一部长达 126 分钟的 4K 修复版《上甘岭》首度亮相,在南京举办专场放映活动,从未有过的清晰质感、依然热血的剧情人物,同样在江苏影迷和电影人中获得了 " 刷屏式 " 的好评。
△电影《上甘岭》剧照
这场名为 " 英雄之战!热血重温!新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4K 修复版专场放映 " 的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而举办,由江苏省电影局指导,江苏省电影创作中心主办,现代快报 + 承办,中国电影资料馆特别支持,放映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刚刚完成的、目前最清晰的《上甘岭》。
这部诞生于 60 多年前的胶片电影,为何能够如此清晰?
现代快报记者独家专访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师们,揭秘这些光影之间的 " 手艺人 ",是如何让这部《上甘岭》重焕新生的。
接到任务后 24 小时连轴转
年轻的修复师女孩们建了一个 " 八连 " 群
随着数字电影时代的到来,胶片电影终成历史。现在,每分每秒都有胶片在老去,与时间赛跑是电影修复师们的工作准则。
而对《上甘岭》4K 修复版这项任务来说,时间就更加紧迫了。" 我们 10 月 5 日才接到修复《上甘岭》的任务,在短短的十几天内把电影修复好,无疑是电影修复师们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胡晓彬提及电影背后巨大的工作量,忍不住感慨," 我们七八个人,两班倒,24 小时连轴工作,就为了能在 10 月底把《上甘岭》带到大家眼前。"
△修复师在工作
另一位修复师告诉记者,她们工作组的女孩们拉了一个工作群,名字就叫 "《上甘岭》修复组八连 ",有什么难啃的活儿她们都要 " 冲锋陷阵 ",也算是在繁忙的修复日程中互相加油鼓劲的一种方式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王峥,是《上甘岭》修复工作的总负责人。他说道:" 前段时间,在看到抗美援朝老兵遗体被运送回国的新闻时,我就觉得修复《上甘岭》这件事,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件事太有意义了。"
在 1956 年原片底片的基础上修复
是目前为止最清晰的版本
记者获悉,此次活动放映的 4K 修复版《上甘岭》全片长为 126 分钟,是目前为止最清晰的版本,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师们在 10 月 19 日下午刚刚修复完成的,晚上硬盘拷贝送到南京,幸福蓝海的工作人员调试到凌晨,10 月 20 日下午的这场放映是该修复版本完成后的全国第一场放映。
△修复工作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上甘岭》的修复工作是在 1956 年原片底片的基础上进行的,良好的底片成色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能够修复还原到现今的模样,真的离不开我们老中青三代修复团队的共同努力。像我们主任就是属于导演出身,他拍过胶片,所以也更懂胶片。在修复《上甘岭》的过程中老一辈的修复师们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
电影修复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物理修复,第二个叫数字修复,第三个叫艺术修复。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流程
物理修复,顾名思义就是对胶片本身的修复,《上甘岭》的修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数字修复就是把胶片转成数字的,再对画面、声音等进行修复;艺术修复顾名思义就是对这个影片进行艺术风格还原,这一环节一般需要请主创来参与,如果实在找不到主创的话,就会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景考据来完成。
《上甘岭》的修复工作仍在继续
他们还会接着与时间赛跑
谈到前段时间登上热搜、备受好评的《上甘岭》中插曲《我的祖国》彩色修复片段时,王峥表示,给老片子上色更不是一件易事。" 利用 AI 技术给老电影上色并不难,可是到底什么样的颜色才是准确的?为了还原当时的历史样貌,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向相关部门借来了当时志愿军的衣服作为参考,做了相关的 AI 算法训练集,修复师们在经过一帧一帧的手工调色后才能呈现出网友最终看到的效果。
" 我们这儿有个 90 后的小姑娘,凌晨两点调完色之后直接就吐了,整个过程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是真的热爱电影,所以才想把这些电影都修复如初,让大家都能看到。" 王峥透露,虽然 10 月 20 日在南京顺利放映,但《上甘岭》的修复工作并未止步,他们还在继续精进,接下来,会有更精致的修复版本与观众见面,他们会继续与时间赛跑,让更多电影重焕新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