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 文 / 摄)10 月 30 日,2020 年 " 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 " 启动。现场,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正式揭牌启用,这是江苏首个以长江江豚保护为主的科研保护监测站、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江豚监测站。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目前构建了 " 水上、水下、岸线 " 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包括 6 个岸线固定监测体系、5 个水上智能监测体系以及水下声学监测系统,便于更好地观测 " 微笑精灵 "。
△ 2020 年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启动
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大约 50 头
今年 9 月,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评审,正式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为全省第一个加入 CBRN 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光致辞
" 长江江豚位于长江水域生物链的顶端,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指示意义。" 启动仪式上,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光在致辞中介绍,长江江豚还是目前在长江中栖息的唯一鲸类动物,被誉为 " 水中大熊猫 ",有着天使般的微笑。
" 通过持续的观测我们可以知道,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数量大约在 50 头,多的时候 70 多头,少的时候 40 多头。" 杨光认为,在长江流域江豚数量总体衰退的情况下,南京段的江豚还维持了一个比较大的种群,这是难能可贵的。而在南京市区的长江段可以持续、稳定地看到长江江豚,可以说是实现就地保护、人与江豚和谐共存的标杆和典范。
△监测站
" 水上、水下、岸线 " 全方位监测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孙立峰介绍,为了解江豚的活动规律,目前保护区构建了 " 水上、水下、岸线 " 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江豚保护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分布图
在人工监测方面,在保护区江豚集中活跃水域岸线,设立 6 个人工岸线固定监测点,由 " 转产上岸 " 的渔民和志愿者担任监测人员,常年监测该区域的江豚群体动态。" 除了人工监测外,今年首次开展水上智能监测。在大胜关长江大桥、潜洲、新济洲等江豚活动频繁、分布集中水域,建设 5 个水上智能监测体系,对江豚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实时监测信息接入长江生态环境智慧感知平台。" 孙立峰说。
南京还在积极探索水下声学监测,在大胜关长江大桥水域安装水下声学监测系统,监测长江江豚的声信号,实现实时传输。
△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揭牌
长江江豚监测站揭牌,沉浸式体验等你来
" 近年来,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完善保护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规范化。" 孙立峰表示," 具体来看,保护区完成勘界立标工作;建立江豚救护基地,并配备齐全相应救护设施。完成江豚监测站建设,这也是江苏首个以长江江豚保护为主的科研保护监测站、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江豚监测站。"
△播放监测视频
走进江边路的长江江豚监测站,入口处的一块显示屏上,不时切换着各个监测点的画面。江豚时而冒出头来,时而转个圈 ……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监测站内部以蓝色和白色为主,四周的展板是关于江豚科普、江豚监测的小知识。
△市民观看长江江豚保护展板
走进沉浸式江豚多媒体科普宣教展厅,江水、水草、江豚 …… 让人仿佛置身在蓝色江底。展厅通过 AR 全息投影,展示长江的生态环境、长江江豚的活动习性等,带来一场逼真的视听盛宴。此外,还有江豚书屋、江豚邮局等,向市民开放。
据介绍,今年的 " 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 " 活动从 10 月 30 日到 11 月 30 日,期间将进行七大板块主题活动。包括长江生态保护公益讲坛、" 武汉 - 南京 " 联动直播看江豚、" 南京云观豚 " 活动、长江江豚主题摄影大赛、" 江豚杯 " 公益跑、" 守护江豚之都 " 系列活动之 " 江豚小课堂 "。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市民保护长江、保护生态的意识。本次活动由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主办,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南京江豚保护协会承办。
(部分图片由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提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