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1-08
深晚报道|从“中国盲肠”到精准扶贫“湘西方案” 精准扶贫首倡地变成全国学习“打卡地”的启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青山滴翠,秀水盈江,人文厚重,风情独特。这里过去因位置偏僻,交通阻塞,被称为 " 中国盲肠 ",但是近日记者随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百名社长总编辑 " 精准扶贫看湘西 " 全媒体采风活动发现,如今湘西州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一片祥和。自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首倡 " 精准扶贫 ",湘西人已经闯出一条精准扶贫脱贫成功之路,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学习的典范。

创造 " 四个世界第一 " 的湘西矮寨大桥

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生动注脚

十八洞村,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湘西小山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这里地处武陵山脉中段,平均海拔 700 米,属高山溶岩地区,人均耕地 0.83 亩,2013 年以前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 1600 多元,许多小伙子找不到对象,外出打工几年都不回乡,成为湖南省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十八洞村俯瞰

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实地调研,深入村民家中,拉家常,问生计,了解扶贫情况,在全国首次提出了 "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论述,拉开了全国扶贫攻坚新的序幕,也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的号角。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十八洞村走出大山、走出湘西、走出湖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十八洞村村口

走近十八洞村,记者看到,这里地处深山,道路曲折蜿蜒,村寨依山就势,临空筑房,民居特色鲜明,苗族风情浓郁。田野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的牌子,山坡上有幅标语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映入眼帘,诠释了十八洞村 " 紧扣精准魂,除去软骨病,苦练造血功,打好组合拳,走稳特色路 " 的演变历程。

弘扬苗绣技艺家门口就业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梨子寨,记者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搞起特色产业,有的人家在火炭上熏腊肉,有的在门口 " 晒 " 苗绣非遗,有的挂上民宿牌,有的开风味餐馆,连邮局都设到了寨子里,卖起十八洞村的明信片。7 年前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呼 " 大姐 " 的十八洞村特困户石爬专老人家装饰一新的房屋成为各地游客的 " 打卡地 ",游客纷至沓来,争着与 " 大姐 " 合影。外村的姑娘也争着嫁到十八洞村,过去外出打工找不到对象的小伙子都赶回村里就业创业。

苗家的熏腊肉很诱人

为解决十八洞村耕地不足,村里发展起 " 飞地经济 ",把首个支柱产业放在 30 多公里外的花垣镇,流转土地 1000 亩参股合作发展猕猴桃产业;总部在深圳的中国平安三村工程也落地十八洞村,进行油茶产业扶贫。退休村支书石顺莲牵头成立 " 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 "," 十八洞苗绣 " 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好山出好水,寨里引来 " 中国 500 强企业 " 步步高集团合作,建成投产一座现代化水厂。村里建成景区游客中心和精准扶贫展览馆,16 名苗家阿妹导游成为直播带货的 " 网红 ",如今全村农家乐、民宿已发展到 20 多家,2019 年全村接待游客 6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354 万元。

苗家阿妹唱起送客歌

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2017 年 2 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十八洞村成功脱贫出列。2019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 2013 年的 1668 元增加到 14668 元,130 户 521 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 2013 年的 56.76% 下降到 0。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纷纷来到十八洞村参观学习 " 可复制、可推广 " 的精准扶贫模式。

在展览馆的门外墙上挂满了一系列牌匾,包括 " 中国传统村落 "" 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国家森林乡村 " 等殊荣。 十八洞村如今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网红村,一个 "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最美中国乡村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十八洞村笑脸墙

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生动注脚,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18 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专程来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脱贫,他表示,湘西的成功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打好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牌,旅游扶贫成为湘西特色名片

" 神秘湘西 "" 梦里边城 "。大美湘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 236 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湘西州先后荣膺 " 中国十佳魅力城市 "" 最佳旅游去处 ""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 "" 国家森林城市 "" 世界地质公园 "。

苗家阿妹的民族特色头饰

旅游业成为带动湘西精准扶贫的一个成功抓手,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 10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的主导产业。在 2012 年旅游业率先成为湘西州百亿产业,2019 年全州接待国内游客 5723.3 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526 亿元;接待入境游客 23.63 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 5860.2 万美元。

德夯峡谷景区

湘西有矮寨奇观、凤凰古城、芙蓉镇、里耶古城四大景区。以矮寨奇观景区为例,这里有奇路、奇桥、奇寨、奇谷、奇瀑、奇俗," 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 " 充分展示了神秘湘西的奇绝山水、经典人文和现代科技。

世界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

记者在世界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矮寨大桥和 " 世界地质公园 " 德夯峡谷景区采访时,正好碰到来自广东惠州、深圳和浙江湖州等地的游客,他们反映,这里的风光独特,山势跌宕、绝壁挺拔、峰林耸立、溪河纵横,令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

记者了解到,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德夯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 " 旅游兴村、旅游名村 " 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文旅脱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的旅游脱贫致富路。村民人均纯收入从 2014 年的 1300 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6800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00 元), 全村建档立卡户已于 2018 年全部脱贫。

老司城渡口风景迷人

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现已列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作为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曾是中国西南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永顺县将文化旅游与精准脱贫结合起来,编制《老司城十三五旅游总规》和《老司城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旅游扶贫,成效显著,昔日封闭的独立王国成为走向世界的旅游明珠。

土家非遗文化草编

毛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土家织锦、哭嫁等是土家文化最耀眼的标识。游客们在这里乘船体验 " 天下第一漂 " 猛洞河激流带来的乐趣,到周家湾观看民俗歌舞表演,品尝土司宴,感受非物质遗产的魅力,近距离感受土司文化。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古城

" 北平遥,南凤凰 "。被誉为 "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的凤凰古城更是湘西旅游的名片,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过著名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2012 年凤凰古城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次被列入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先后被评为 " 中国旅游强县 "" 中国绿色名县 "" 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 ""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 " 和 " 国家旅游名片 " 等荣誉称号。

凤凰古城沿河夜景

近年来,凤凰县大力实施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带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 " 一业带三化 " 战略,全力推进全域游,文化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19 年,共接待游客 2010.93 万人次,旅游收入 200.0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1.71%、17.5%。

据悉,明年湘西州的高铁、航空时代即将到来,旅游业又将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立足产业扶贫,龙头企业为精准扶贫注入不竭动力

说到湘西精准扶贫,就不能不说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目前湘西州唯一 A 股上市公司,也是湘西州最大的工业企业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

酒鬼酒员工劳动场景

有人说,湘西的车牌 " 湘 U" 像一个酒杯,这里是中国馥郁香型白酒领袖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酒鬼酒 " 的故乡。在产业扶贫方面,酒鬼酒公司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该企业依托湘西州资源禀赋,构建了一条与湘西产业深度融合的精准扶贫全产业链,带动了湘西粮食、陶瓷、包装印务等产业发展。

酒鬼酒负责人向媒体透露,酒鬼酒成为中粮集团成员企业以来,涉外分、子公司及职能部门逐步走向全国,但公司将税源企业都注册在湘西州,1997 年成为上市公司以来,累计上交税收达 60 多亿元。

酒鬼酒生产车间

目前,酒鬼酒在湘西永顺县、花垣县边远贫困乡村建立生态高梁原料基地,对原料保价收购,带动贫困村民持续脱贫致富;在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与村陶瓷厂结成业务帮扶对子,使该村由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 " 湘西致富第一村 ";在保靖县、古丈县,重点扶持了三家陶瓷厂。每年公司产品包装材料采购 70% 以上的业务来自湘西企业,实现就业近 5000 人,帮助 200 多名贫困户实现脱贫。2019 年,酒鬼酒公司荣获湘西州委、州人民政府颁发的 " 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荣获 2019 年度中国上市公司 " 社会责任奖 "。

同时,湘西州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是 " 中国最好的绿茶——黄金茶 " 之乡," 湘西香伴 " 系列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 十项工程 " 扶到 " 点子上 "," 五个结合 " 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在中国报业协会 " 精准扶贫看湘西 " 百名社长总编辑湘西行全媒体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介绍,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脱贫攻坚主战场。7 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学笃行,贫困村一年一个样,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2019 年所有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累计减贫 64 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 31.93% 降至 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1.5%,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一去不复返。

中国报业协会 " 精准扶贫看湘西 " 百名社长总编辑湘西行全媒体采风活动启动仪式

7 年来,湘西州以 " 十项工程 "(附后)为抓手,形成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全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全社会立体式扶贫大格局,推进扶贫资源 " 普惠分配 " 向 " 靶向配置 " 转变,扶贫路线 " 大水漫灌 " 向 " 精准滴灌 " 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 " 输血 " 向 " 造血 " 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 " 人人 " 转变。" 十项工程 " 扶到了 " 点子上 "" 根子上 ",扶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湘西州打造民族风情大观园

在总结湘西扶贫经验时, 叶红专向媒体介绍了 " 五个结合 "(附后),这一经验总结,突显了精准发力和可操作性,既可复制可推广,又易推广易复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肯定。他表示,湘西州下一步将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把湘西州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赶考 " 远未结束。无庸讳言,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脱贫是湘西州精准扶贫脱贫的缩影,湘西州的精准扶贫脱贫为全国精准扶贫脱贫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之路。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正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的新名片。

附:

精准扶贫脱贫 " 十项工程 ":

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转移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发展教育脱贫工程、医疗救助帮扶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工程、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公共服务保障工程。

湘西扶贫经验 " 五个结合 "

在扶贫对象识别上,不搞暗箱操作,注重公开公平与群众满意相结合;

在内生动力激发上,不搞空洞说教,注重典型引路与正向激励相结合;

在发展扶贫产业上,不搞大包大揽,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搞大拆大建,注重留住乡愁与彰显美丽相结合;

在攻坚力量统筹上,不搞孤军奋战,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与党员干部先锋作用相结合。

深圳晚报记者汪仕林 / 文 深圳晚报记者汪仕林、 团结报记者 张谨 、龙艾青、中国报协钱鹏飞及 " 精准扶贫看湘西 " 全媒体采风资料图片 / 供图

相关标签

学习 湘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