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文章合为时而著 , 诗歌合为事而作。" 数百年前,一位英雄,一座大堤,拍案传奇,流传至今。
11 月 17 日晚,江苏省长荣京剧院的新编历史京剧《铁证长堤》作为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的展演剧目,在荔枝大剧院上演。
林则徐和淮安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观众,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演员的表演情绪丰沛,现场喝彩声此起彼伏。
这部剧究竟有何魅力?现代快报记者组成看戏三人行,带你一探究竟。
从林则徐这 " 一倒 ",瞥见麒派威风
戏评人:太上老君
即使是一个不常听戏的人,如我,也很难不在林则徐的表演中热血贲张。用八个字总结:大开大合,实在威风。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主演于同辉的表演,作为麒派第四代传人,他的举手投足颇有一股 " 劲头儿 "。这种 " 劲头儿 ",又很奇妙地跟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林则徐这个人物带 " 血性 ",唱起来软绵绵就没意思了,非得麒派那种节奏强、中气足的唱腔不可。同样地,如果舞台上动作有犹豫、有迟疑,人物性格同样体现不出来,这时候林则徐举手投足必须幅度大够利落,这也非得麒派之霸气、干脆莫属。
特别是,舞台上于同辉的 " 一倒 ",让人记忆深刻。戏里,林则徐惊闻噩耗,气血上头乃至昏厥,咕咚一声,只见他身体笔直栽倒在地。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程式动作—— " 僵尸 "。
台下,掌声雷动,笔者很容易从此情此景中联想起,麒派开宗立派大师 " 麒麟童 " 周信芳的表演。当年在演《清风亭》时,周信芳饰演的张元秀,白满上翻、遮盖满头," 僵尸 " 全凭脖子上的功夫,被几代戏迷铭记在心。
一个 " 僵尸 " 倒,跨越几十年的光景,前世今生,尽显麒派威风。
林则徐的 AB 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
戏评人:阿蘅
《铁证长堤》里的林则徐太 " 帅气 " 了,虽然不知这样形容这样一位英雄合不合适,但是在《铁证长堤》里笔者看到了一个生动的林则徐。
一撮山羊胡、粗衫布衣、清瘦削薄,这样的扮相,自然让人很难与 " 帅气 " 联系在一起,然而,剧中林则徐接到圣旨后,立马奔赴洪泽大堤,快马加鞭不曾下鞍,高大、坚毅的形象一下就立了起来,这是他英雄的一面。
但主创并没有把全部笔墨都放在他 " 刚 " 的一面,戏中还有这位英雄背后的悲哀与无奈,说到底他也只是个普通人。朗朗清月下,林夫人独守空闺,唱道 " 只愿平安两相依 ",只有她知林则徐的不易与苍凉。
一束追光灯,舞台上只余林则徐一人,只见他穿着官袍,带着官帽,头上正挂着 " 明镜高悬 " 四个大字。林则徐是清官,他为修堤,为百姓,丁忧半年赶赴淮安,难守 " 忠孝两相全 ";他独留十六就嫁与他的妻子在家空守,难享小家之乐;得知母亲离世,他跪倒在地,仰天长啸 " 仰天问为何断了我母子情 "。
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苦于家国难两全 " 柔 " 的一面。铁汉柔情,最为动人。
重提淮安往事,是一种文化担当
戏评人:小安
有关林则徐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多,其中大多关于虎门销烟,但是这部《铁证长堤》另辟蹊径。
它撷取了不为人熟知却令人敬佩的修堤故事,还把舞台搬到了淮安,尤显得格外独树一帜。
为什么?笔者认为是一种文化担当。
被誉为 " 水上长城 " 的洪泽湖高家堰大堤,是 " 世遗 " 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址点。淮安作为大运河不可取代的中枢位置,也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戏里很多地方,其实都能看出主创的匠心,很多细节处理,让观众心里暖暖的。不管是对那段历史的考证,还是对于水患现场的刻画,亦或是天灾降临时恶霸、豪绅、官场的争斗,显然都做好了扎实充足的前期准备。
该剧导演童薇薇表示,主创为了排好这部剧,集体前往洪泽湖大堤实地采风。她在谈到创作焦点时说,以京剧塑造林则徐的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京剧的表现力,又展现了对大运河文化建设 "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 的时代呈现。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李艺蘅 阿里亚 / 文 吉星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