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签 " 不假唱协议 " 上热搜,阅读超 1.3 亿。11 月 17 日,她在微博晒出一份协议,并配文 " 近几年,签过不吸毒、不能有负面影响之类的协议,今天第一次签了一份不假唱不假奏协议,假唱终于要受法律制约了,好事啊,纪念一下。"
不知这份协议是某个主办方要求还是尚未官宣的行业规范,单单 " 假唱受法律制约 " 这一点就足以让评论区大快人心!" 假唱 " 这一 " 潜规则 " 终于瞒不住了。
细想,歌手签 " 不假唱协议 " 多讽刺啊!就像一个外科医生不会用手术刀!不假唱,乃一个歌手基本职业要求,如今却通过签署协议来规范,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在 " 浑水摸鱼 "。
为什么会有 " 假唱 "?
从龚琳娜这个 " 音乐圈打假狂人 " 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二。
2002 年,一场 " 假唱 " 一度影响了龚琳娜的音乐人生。那次演出,龚琳娜提前三天拿到新歌的谱子,然后到棚里录音,到现场彩排,正式演出时只需要 " 对口型 ",一切 " 就像生产罐头一样,走流程 ",而她只是流程中的一部分。后来,她在自传《走自己的路》中写到,出场费很好,接待很好,宾馆很好,但是 " 我是假的 "。
2014 年,某台晚会结束后,龚琳娜在微博揭露了多个人假唱,其中就有大张伟。随后,大张伟大方承认 " 大家不要从这个角度理解问题,要以全国播出标准来看待,《倍儿爽》本身是表演唱,要的就是‘躁’,看着开心就够了。"
身为颇有演唱实力的音乐人,都免不掉 " 假唱 "。这中间,不难看出些许无奈。" 假唱 " 有两种,一种是真不会唱 " 藏拙 ",另一种是歌手被要求 " 还音 "。两者屡被诟病,争议不休。
音乐人王铮亮曾解释:" 假唱在业内叫‘还音’,把收录的声音信号重新还原为声音。录制某些晚会,受条件所限,不能和演唱会现场音响效果相提并论,所以会有一些‘表演唱’,需要充分保证舞蹈、肢体等效果,需要用到‘还音’。"
于是,因为所谓市场要求,因为省事儿," 假唱 " 就有了一块 " 遮羞布 ",叫 " 保障演出效果 "。
这些年,龚琳娜在微博上呼吁真唱,在乐坛亲历着,旁观着,从曾经的 " 一路假唱 ",到 " 只要真唱 ",如今,这块 " 遮羞布 " 终于撕开了!
现如今,技术在发展,动辄高成本的舞美、音效,演出的完美性难道还需要靠 " 假唱 " 来保障吗?又是谁在 " 苛求 " 歌唱必须完美?
" 假唱 " 不叫歌手,叫 " 对嘴木偶 "。既为歌手,就该用实力说话。当歌手真唱被形容成敬业,是一个行业的悲哀。
无论是谁都不能用 " 假唱 " 来糊弄观众。这届网友有审美,同时也没有苛求一个歌手必须完美,只是求一份真诚。" 假唱修音 " 无论对观众还是对歌手都是不公平的,既毁了歌手的 " 用心 ",也伤了观众的 " 真心 "。
一个行业良好生态需要有人坚持底线,如果市场做不到,法律不失为一种方法,还歌手以优雅。
ZAKER 南京评论员 覃甚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