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1-22
深晚报道|“知美学堂”第三季第3讲“一纸传心:中国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衍生”开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知美学堂 " 第三季第 3 讲 " 一纸传心:中国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衍生 " 于 2020 年 11 月 21 日晚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博老师通过纸的历史、手工纸的制造工艺、手工纸当今面临困境以及为了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所做的大量工作等几个方面分享了中国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衍生的价值和意义。

本次讲座获得了现场及线上 B 站直播的众多观众好评,其中 B 站直播的观众高达 1.7 万人。由于出差在外," 知美学堂 " 的总策划、主持人韩湛宁先生通过视频在线方式参与了本次 " 知美学堂 " 活动。

在纸发明前,册和龟是文字的最近载体形式。在无纸时代,甲骨、陶器、铜器、玉石器、简牍和帛等都曾经作为文字的载体。直至我国西汉初期,人们便开始以废旧麻料为原料造纸。公元 2 世纪初,蔡伦在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期间,改进造纸技术,将经过处理的树皮和鱼网增加到新的造纸原料中,进一步提高了麻纸的质量。此后在公元 7 世纪中国又发明了印刷术,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对人类的文明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数字媒介发达的时代下,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书写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纸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手工纸面临种种困境。随着机制纸的广泛应用,手工纸面临着 " 技艺传承难、产品创新不足 " 等难题。

那么,手工纸是否就此离开时代舞台?它在今天的价值是什么?它应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博认为,应该回归原点,回到手工纸作为一种材料和媒介被创造出来的原点,重新去思考和探索它的可能性,审视那天然的纤维经由匠心巧手幻化出来的纸张之美。

为了中国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衍生,原博提出了三个维度的努力方向,即:" 纸为文化——知识传播为价值塑造 ",通过创作、展览、学术研究及出版等途径进行广泛传播,从而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纸为生活——传承创新为生活日用 ",通过与现代生活关系紧密的手工纸产品的开发,带动手工纸的生产和发展,使其在创新中得以传承。以产品研发、艺术创作拓展手工纸的可能性;" 纸为自信——秉持匠心为文化传承 ",让人们在手工纸的文化和知识输出中,在传承技艺工匠精神的传播中,在手工纸的艺术创造中,获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为此,原博创立了 " 纸原 " 品牌和 " 中国手工造纸联盟 "," 纸原 " 是一个以中国手工造纸联盟为依托,关注现代生活与工艺文化的设计品牌。旨在以研究为基础、以设计为手段,以工艺为载体,整合设计与工艺的力量,构建中国第一个手工纸设计品牌,为现代人提供有故事、有温度、有文化意涵、有品质的纸品生活。" 纸原 " 创立后,为手工造纸的工艺复原、输出、传播做了大量工作。

原博还创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手工造纸与纸艺术研究所 ",以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文化研究为入口,以手工造纸的技艺传承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研发。以纸为媒,联结古今。面向当下人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创造有文化内涵和工艺品质的手工纸作品,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人的纸文化载体。以纸为媒,联结世界。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展览、讲座、工作坊和论坛等形式,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将中国优良的手工纸产品和研创成果展示给世界。

原博最后总结,作为造纸术的发源国,我们应以今日的实践创新向前辈致敬,也应将手工纸所承载的原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发扬光大,更应该不断探索手工纸的运用研究和创新实践,将这一古老的工艺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特约撰稿 瘦竹 图片提供 黄伟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