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11 月 24 日凌晨 4 时 30 分左右,伴随着 "01" 号指挥员胡旭东响亮的倒计时声,搭载着 " 嫦娥五号 " 探测器的 " 长征五号 " 遥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顿时,观礼嘉宾们欢呼雀跃!作为 "01" 号指挥员,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测试站副站长胡旭东是航天发射的 " 大脑 ",是火箭发射任务技术上、指挥上的 No.1,也是火箭顺利圆满发射的关键。
△胡旭东
从小就是 " 别人家的孩子 ",东大毕业就去了西昌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除了 "01" 号指挥员,胡旭东还有一个身份,东南大学校友。作为一个 "80 后 " 独生子,胡旭东生在安徽,学在江苏。选择航天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挥别父母亲人,选择了与绵绵大山和茫茫大海作伴,选择了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
胡旭东 1980 年年底出生于安徽舒城,从小胡旭东就是 " 别人家的孩子 "。胡旭东妈妈汪群回忆:" 他的身体里好像装了一台时钟,他从很小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做作业心中都有数,完全不用大人操心!" 胡旭东的爸爸胡永文也说:" 旭东对时间把握得很准,每晚只要他端起牛奶杯,一般就是 9 点了!"
1999 年,胡旭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今能源与环境学院)。2003 年本科毕业前夕,胡旭东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大意是可能要去西昌工作。这个决定着实在家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汪群心想:" 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去离家千里的西部呢?"
胡永文先下定决心:" 让孩子去吧!你不记得儿子从小到大最喜欢火箭吗?你不记得他每次看到火箭发射的镜头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吗?他那是心心念念地惦记着火箭呢!" 汪群觉得有理,也坦然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人家孩子能吃苦,我家的也行。把儿子上交给国家总是没错的!" 汪群说。
时任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的朱小良介绍,2003 年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一共有 200 多位毕业生,当年仅沿海发达地区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世界 500 强企业等在东大动力工程系的招聘计划就达 2000 人以上。然而,胡旭东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昌。
△胡旭东(左)和高中班主任吕新生
他是出了名的 " 排雷 " 标兵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退休教师姜慧娟是胡旭东本科时的班主任。同时,胡旭东还是姜老师的课代表。姜慧娟教了一辈子书,印象中最负责的课代表就是胡旭东。她记得,胡旭东每次都把全班的作业收拾得整整齐齐,按学号顺序从小到大排好,然后再交给老师。
朱小良教授回忆,当年西昌发射中心来东南大学招聘时,胡旭东第一个就报名了," 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西昌,胡旭东成长得很快。在成绩的背后,他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胡旭东是业内有名的业务尖子和 " 排雷 " 标兵,他先后排除了 " 射前 -4 分钟氦台 JQ2 减压器故障 "、"YF-75 发动机 AT41-0 减压器故障 " 等重大故障。特别是 2016 年 " 长五 " 首飞的那次表现,更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85 后 "01" 指挥员尹相原用 " 气定神闲、镇定自若 "8 个字描述发射场上的胡旭东。尹相原刚工作时就见识到胡旭东的 " 厉害 "。有一次发射前 4 分钟,时任动力系统指挥员的胡旭东发现一处故障,他果断地向下级下达命令,向上级申请暂停。尹相原说:" 整个过程处理得滴水不漏,让人不得不佩服!"
高标准、严要求!" 黑色三分钟 " 带领年轻人成长
到了文昌,胡旭东没有照搬原来在西昌的老经验和老做法,他和同志们一起,在摸索中前行。他们编写了近 100 万字的动力系统教材、操作规程、预案、试题库,攻克了新一代两型火箭的软实力建设难题。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李帆也是胡旭东亲手带出来的徒弟。在李帆看来,文昌中心初创时期是一段最难忘的日子。那时候宿舍没有建好,同志们租住在民房里。海南的夏天酷暑难耐,室内没有空调,外面蚊虫很多,又不能开窗。食堂是临时搭建的板房。
在硬件缺乏的同时,软件也亟待提升。当时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执行过发射任务。为了培养人才,他带着同志们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为文昌发射场培养了大批系统指挥员、岗位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虽然当时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 "01" 指挥员,但是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仍然喜欢刨根问底,就像个小学生一样。
胡旭东对待工作,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年轻人甚至有点 " 怵 " 他。胡旭东说,指挥员必须了解每一个测试状态。刚到文昌的时候,胡旭东啃了很多晦涩的教材,把跟 " 长五 " 有关的每个原理、每个系统、每个岗位都完全弄懂吃透。
在胡旭东的团队里,年轻同志们对 " 黑色三分钟 " 又盼又怕。所谓 " 黑色三分钟 " 是指每天吃饭前,胡旭东会拿出三分钟时间跟同志们交流业务。
有时候是请大家自己准备问题自己解答,有时候是胡旭东出题考大家。有一次,李帆精心准备了一个问题并且非常熟练地把答案背出来。没想到胡旭东追根究底地询问:"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 从那以后,李帆知道,处理任何技术细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胡旭东常说:" 航天人的梦想很近,抬头就能看到;航天人的梦想也很远,需要长久跋涉才能到达。"
通讯员 唐瑭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舒越
(学校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