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11-25
看戏三人行 | 小站台大时代!京剧《幸福“158”》满满都是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 " 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尽全力帮助!"11 月 24 日晚,作为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的展演剧目,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原创现实题材剧目《幸福 "158"》在江苏江南剧院上演。

"158" 就是 " 义务帮 " 的意思。"158" 雷锋服务站前身是南京站 " 学雷锋班组 ",成立于 1968 年,是专门为老、弱、幼、病、残、孕等有困难的旅客提供义务服务的班组,在全国铁路系统是第一家。自成立以来,服务困难旅客 100 万多人次,被旅客们誉为 " 爱心驿站 "" 温馨家园 "。

京剧《幸福 "158"》以南京站 "158" 雷锋服务站为故事原型,用京剧独特的表演方式,通过演绎南京站候车大厅里发生的一幕幕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弘扬了 " 雷锋精神 ",传播了爱心情怀,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

这台戏究竟有多暖?现代快报看戏三人行,细细讲给你听!

大时代与小车站,《幸福 "158"》是对 " 雷锋精神 " 的呼唤

戏评人:阿蘅

正所谓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幸福 "158"》的诞生、成功,也并非偶然。

近代中国,国势衰微。此时京剧一反以往端庄大雅的风格,戏中所唱多是铿锵镗跶、慷慨悲歌的救世情怀。

1905 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被搬上银幕的正是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戏中唱着蜀老将黄忠老当益壮,夺取曹营定军山的故事。回望历史,当时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京剧《定军山》登上银幕正是契合社会语境,应合大众心理的重要表现。

将时间向后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抗美援朝战争之际,京剧《奇袭白虎团》唱响全国,戏中唱道:" 出敌不意从天降,定教它白虎团马翻人仰 ......"《奇袭白虎团》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杨育才的英雄事迹搬上舞台,振奋了无数观众的心,它也成了一代人心中难忘的经典。

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定。这时候京剧《幸福 "158"》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也是在当下这个 " 快时代 ",观众对于薪火相传的 " 雷锋精神 " 的呼唤。

戏中,新一代 "158 人 " 凤琴做起了两位盲人乘客的媒婆、救下了即将生产的孕妇,面对乘客的声声言谢,她回道:" 这是我职责所在解危难,理应当施援手你莫挂心间。" 虽然她也是个普通人,在面对送别丈夫时也会伤心难过,但下一秒,凤琴依旧是那个精神抖擞的 "158 人 "。

雷锋虽已逝多年,可他的精神永存。

谁说青衣只能演 " 大小姐 ",演起劳动者更美!

戏评人:太上老君

当台上的女一号吴凤琴,穿着小高跟,滑步、搓步、圆场,紧接着完成一个翻身,笔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青衣。

传统戏里,青衣一般以富家小姐、名媛贵妇居多,如《西厢记》的崔莺莺,如《状元媒》的柴郡主,又如《望江亭》的谭记儿,唱腔大气、雍容华贵,站上舞台一演煞是好看。但《幸福 "158"》就不这样,我们看到的女主,没有锦绣华服、没有钗头凤斜,就是身着朴素的铁路制服,拿着墩布,左拖拖、右擦擦 ……

一句话,贤淑有余," 贵气 " 不足。但是,没有所谓的 " 贵气 ",就演不好青衣吗?绝对不是!

吴凤琴这个人物身上,并非没有 " 贵气 ",只是她的 " 贵气 ",非富贵之贵,而是高贵之贵!她的 " 贵 " 体现在敬业爱岗,甘当螺丝钉;体现在无私奉献,甘当践行者;体现在温暖社会,甘当一团火。观众可以轻易从一个平凡劳动者的平凡故事中,读出一个不平凡的灵魂。

笔者拙见,以青衣行当衬劳动者,更具张力,尤见魅力。

很多现代题材的京剧,一直存在着瓶颈问题:如何摆脱 " 话剧加唱 " 的魔咒?功法、行当、人物、情节,顾此失彼。也许,这部《幸福 "158"》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思路,传统的行当、功法与现代题材的情节、人物,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A 面与 B 面。

有的时候,即使一间小小的车站,几位基层的员工,身上依然能演出传统戏莺歌燕舞的雍容、金戈铁马的霸气、世事轮转的沧桑。

因为,所有的伟大,都寓于平凡的生活之中。

我与站台二三事,为离家游子添一份暖

戏评人:李鸣

这场戏,让人心里暖暖哒。作为一个常年离家在外工作学习的人,我感同身受。

" 早点进站,里面不冷,还安全。" 绿皮车、动车、高铁 …… 不论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家人总是少不了这句唠叨。不知不觉间,车站早已成为回家的象征,而车站里、列车上的那些工作人员,也变成了固定的旅伴。下错车、丢车票、行李重、遇骚扰 …… 长途跋涉,嬉笑逗乐,安全第一,乘务员总是尽力、尽快帮忙。

不论是谁,总会切身经历或在场旁观这之中的一二件,因为春运这场大规模的迁徙总是把所有人都裹挟在内。

回忆一件小事:那年,发车前,母亲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小侄子来南京。一路上,她顾不顾得过来?我一直在担心,但车到站后,看到拉着母亲的行李箱、逗小侄子的乘务员,心里一下就轻松了。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当时列车员的那张脸,如此年轻,却又如此令人信赖。只要那身制服还在,我们心中就陡然生出一股安全感,即使这份人间真实被浓缩在方寸舞台,也依然让人感同身受。

发车前的那声汽笛,藏着打开心灵共鸣的密码。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李艺蘅 李鸣 / 文 牛华新 / 摄

相关标签

三人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