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42 年前,我们来到南京工学院读书的时候,无论如何想不到今天我们五个人能坐在这个舞台上,与这么多学生一起交流当年大学的生活!" 近日,作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78 级马列师资班的同学,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五位大师与东南大学秉文书院的学生相聚九龙湖畔,回忆了他们 40 多年前在四牌楼校区同窗数载的青春岁月。
回忆同窗青春岁月,他们相识是 " 机缘巧合 "
现场,经济学家、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华生,历史学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王学勤,社会学家、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经济学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徐康宁,伦理学家、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樊和平正式被聘请为东大秉文书院的 " 秉文导师 ",为 " 后浪 " 们答疑解惑,经年的青春记忆在九龙湖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
回忆起当年的入学经历,各位教授纷纷调侃是 " 机缘巧合 " 成就了五人的同窗之情。华生教授笑着说,自己当年入学时不但超龄,而且满分的数学成绩只考了 46 分,是东大给予了他非常宽松、包容的学习环境,他也因此与东大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着类似经历的徐康宁教授也提到当年自己入学时只得了 6 分的外语成绩,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之后又和周晓虹教授一起赴往南开大学再续同窗之情,更在之后的 40 多年中一直扎根东大,从事东大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对话期间,五位大师与同学们分享当年在学校学习的故事,不约而同提到东大 " 宽口径、厚基础 " 的培养模式对他们所形成的深远影响。当时马列师资班的学生,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学习,两年后才根据个人选择和专业计划,分流到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自然辩证法四个专业。这其中,选择了哲学专业的樊和平教授坦言自己在那时完全不懂哲学是什么,而在听见老师说把《霍尔巴赫论》这本著作背下来能得满分之后,他就实实在在把一本书背下来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为他之后从事哲学方向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入学前在农村有过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华生教授补充说,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读大量马列著作,并因此积累下扎实的理论和语言功底。他忆起自己当时听世界史、文学的课程如痴如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浓厚的学习气氛,大家都是如饥似渴,抢凳子抢座位都是很普遍的事。" 他认为加宽基础,不代表不深入,大学生应该多读经典原著,学深学透,把基础打扎实。
亲切对话 " 后浪 ",他们被聘为 " 秉文导师 "
谈笑之间,五位教授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在聆听完大师们朴实亲切,真情流露的讲述后,同学们按捺不住,争相提问。
" 周教授,请问您之前写小说的经历对于之后研究社会学有什么影响吗?" 周晓虹教授回答,那段经历的确帮助他写作的文字锤炼,包括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
" 老师们刚刚讲到不要过早地去设定自己、计划人生,那么在我们长达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是否会找不到方向从而觉得迷茫呢?" 徐康宁教授首先强调学习不能功利,不应过分注重目的性,而要打好基本功。基本功越扎实,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越强。其次要多读书,他提到了自己读《万历十五年》《光荣与梦想》痴迷的经历,只有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地适应变迁的社会。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表示,本次 " 恰同学少年——我们在东大的青春岁月 " 是秉文书院大师对话系列活动之一。2017 年,在人文学院大类培养的基础上,东南大学文科实行新的改革试点,成立了文科试验班(郭秉文班),2019 年在学校的大力促成下,又成立了秉文书院,为开展通识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的现代教育新模式。
从当年的师资班到今天的秉文班、秉文书院,东大文科有着自己 " 秉文 " 的文脉和学脉。对话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为五位大师颁发聘书,正式聘请他们作为秉文书院 " 秉文导师 "。
实习生 邱乐意 通讯员 高珺 冀文琦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舒越
(学校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