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11-29
俞明:“立影见竿”的南京书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日,南京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俞明新著《文化与城市》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改建静海寺、兴建阅江楼、定名润扬长江公路大桥 …… 诸多 " 文化事件 " 的来龙去脉,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这也是作者俞明作为这些事件的亲历者,推动城市文化保护的一份纪实文集。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记录就是 20 年。

" 俞明先生做到的是‘立影见竿’,因为此前遗迹已经大体失去了其物质性存在,只留下了历史的影迹;而俞明的努力使历史记忆鲜明坚固地凸现在祖国大地上。" 著名作家王蒙评说道。

01

" 我对南京的感情太深了。" 从上世纪 50 年代随父母自浙江海宁迁到南京,出生于 1948 年的俞明迄今在南京已生活了近 70 年。

儿时,俞明家住老城南,在金沙井小学念书。学校离家一公里多的距离,他每天上下学,要徒步往返四次。

从当时遍布菜摊、热闹喧嚣的淮清桥,走到江苏酒家、盛锡福帽子店、张小泉剪刀店等老字号聚集的三山街,再进入原本是太平天国王府的校舍上课,俞明特别喜欢在一路上观察南京这座城的万象百态。他至今记得建康路上有个薯类食堂,专供山芋、土豆等薯类,在粮票不够吃的年代能把他喂饱;他还记得有家味雅卤菜店很是有名,那时卖鸭子都用荷叶来包装 ……

如今想来,这些点滴也成为俞明醉心城市文化最早的源起。

小学四五年级时,阅读为俞明打开了广阔的世界。当时,俞明的姐姐在南师中文系读书,每周会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各种名著。正是课余阅读的丰富积累让他才华出众,诗作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本。俞明有心将 1954 年到 1960 年小学阶段的 12 张成绩单保存了下来,这些 " 文物 ",也记录着那段美好的学习时光。

姐姐毕业离校后,俞明找到了新的阅读渠道,一头扎进夫子庙东市场和西市场的旧书店。俞明潜心研读了 200 多个京剧剧本,沉浸于充满韵味的念白和唱词中,感受着传统文化之美。

1968 年,20 岁的俞明去南京板桥插队时,他带去唯一的大行李便是一箱书,陪伴他度过了 8 年知青时光。返城后,俞明在南京第二造纸厂当了一名学徒工,他又从 " 废书 " 堆里,发掘出不少好书,这又增加了一个独特的阅读渠道。当造纸厂上级想要培养俞明当 " 一把手 " 时,被他婉言谢绝," 我只是个高中毕业生,我要去考大学。"

上世纪 80 年代,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 夜大 " 中文专业给了俞明机会。学校派出了最强的师资阵容为 " 老三届 " 们授课。毕业时,俞明成了 " 夜大 " 四五百名学员中被评为 " 优秀学员 " 的四人之一。此后,俞明先后考入南京大学经济系、南京市经济研究所,更在 2003 年以 55 岁 " 高龄 " 从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

回顾过往,对城市文化的热衷如同一粒种子,早在俞明少年时就种在心间,又因为他成长道路上持续不断的阅读、学习而生根发芽。

02

俞明新著《文化与城市》中采撷的,是他浩渺阅历中最为珍贵的几颗。

1995 年秋天,俞明调任南京市下关区区长。下关,自明代洪武年起,就是军事要冲、商旅枢纽。1840 年,英国军队对中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1842 年夏,清政府官员与英国入侵者在静海寺内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南京历经战乱,静海寺也被焚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复,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静海寺旧址上,仅有一座 400 平方米、未按照原貌恢复的仿明建筑,称为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

当刚上任的俞明好不容易在朝月楼小巷深处找到了静海寺这个旧馆,发现馆内陈列的物品寥寥可数,工作人员仅两三名时,他意识到,有限的面积和过小的规模都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作为香港被割占这一重大国耻事件的见证地,陈列馆微弱的影响也与香港即将回归的时代意义相去甚远。于是俞明带领同事起草了汇报材料,向上级政府建议扩建陈列馆,推动将陈列馆设立为南京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扩建陈列馆这一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共募捐到 90 多万元建造了一座警世钟,在香港回归之时鸣响。余款还用来建造了一座钟亭。俞明起草的《警世钟铭》刻在警世钟上,与静海寺的钟声一起警醒着后人。

"600 年来,阅江楼为何有记无楼?" 这是俞明主政下关时期关注的另一个城市文化议题。

1360 年,朱元璋率兵 8 万,在卢龙山上设伏,打垮了率 40 万众来攻应天府的劲敌陈友谅,一举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1374 年,他将卢龙山改名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撰 1198 字的《阅江楼记》。

与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等名楼皆已成为所处城市的地标不同,南京的阅江楼终究遗憾停留在了史料之中。《古文观止》中也收录了明代大学士宋濂写的同名文章《阅江楼记》,明中叶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则写有《登阅江楼》一诗。

俞明查阅了狮子山的有关文史资料,一直在分析考证南京狮子山 600 年来有 " 记 " 无楼的 " 历史悬念 ",最终发现这座 " 空中楼阁 " 或许是正式开工建造楼基不久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停工了。经多方论证后,俞明牵头建设阅江楼。2001 年,阅江楼工程竣工,被人称为 " 中国历史上立项最早、开工最迟的项目 ",成为长江南京段最为耀眼的文化地标之一。

03

在新疆的伊犁,有一座汉家公主纪念馆,讲述着刘细君、刘解忧两位汉家公主的故事。它的建设,也源于俞明的牵线。

2002 年,俞明从江苏到了伊犁州参加援疆工作。到伊犁后,两位江苏历史上最早的 " 援疆干部 " ——西汉时期从江苏地区来到伊犁(时为乌孙国)的公主刘细君和刘解忧的经历,引起了他的关注。

公元前 115 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中亚地区和乌孙等国。张骞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提出建议,通过公主和亲,联合乌孙,共同打击匈奴。汉武帝接受了建议,先后派出江都(今江苏扬州)王刘建之女刘细君、楚(今江苏徐州)公主刘解忧嫁到乌孙国,两位公主的和亲使得汉廷巩固了与乌孙的关系,最终共同击垮了匈奴。公元前 60 年,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也日益兴旺起来。可以说,不仅张骞,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奠基人。

2004 年,在俞明的倡议下,在新疆、江苏两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带有浓郁汉代建筑风格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在伊犁建成,成为伊犁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同时也是新疆、江苏两地友好交往的象征。江苏还支援 3000 多万元,在伊犁州首府伊宁市修建了一条 " 江苏路 "。

在《文化与城市》中,俞明还回忆了迁建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为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定名等往事。俞明的文化书写,不仅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建设过程,并阐发出他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 全书立足传承,放眼广阔和深远,浓墨重彩刻画了‘文化南京’的本土建功与丝路立业,展示了‘文化南京’的内在定力和外延张力。‘史笔’与‘文笔’双健,激情与思想齐飞,初心与使命并行。"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丁捷评价道。

王蒙不仅为《文化与城市》题写了书名,还撰写了序言。在序言中,王蒙这样写道:" 人们见到文史遗迹的保护与弘扬的业绩,往往乐于称赞它们为‘立竿见影’。但俞明先生做到的是‘立影见竿’,因为此前遗迹已经大体失去了其物质性存在,只留下了历史的影迹;而俞明的努力使历史记忆鲜明坚固地凸现在祖国大地上。"

对话

南京文化渗透在每一块城墙的砖缝之中

现代快报读品:是什么激励着您持续写作城市文化主题的作品?

俞明:2006 年下半年,我在中央党校进修学习,常有机会到党校图书大楼查阅资料。有一天,在层层叠叠的书架中,偶然发现有两种我出的书紧紧排列在一起。一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1998 年出版的《〈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二是方志出版社于 1999 年出版的《下关开埠与南京百年》。这两本书印数都不算多,而且是不同出版社在不同时间出版的,这意外的 " 发现 ",使我激动万分。我认真地取下几本书来,一一查看了封三的借阅登记表,看到每一本书都有近十人的借还记录。看来我当初的脑力劳动还是有作用、有意义的。当天晚上,我真有夜不能寐的感觉。

曹丕在《典论 · 论文》中对 " 文章 " 的意义作用有一段名言,他所指的 " 文章 ",包含的是各种类别的文字著述。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有无数种必要性要求人们用语言文字记录古往今来的经历和感受,规划未来的方向和路径,总结经验教训,教化子孙后代。人类的知识宝库,离不开文字文章文化的日积月累。这是一种无比丰厚、无所不包的资源财富。联想到我们这一批被称为 " 老三届 " 的读书人、劳动者,是数十年来中国发展变化的亲历者,经历不可谓不丰富,感受不可谓不深刻。现在我们退休了,有时间了,有条件了,不应该写一点 " 文章 ",讲一点 " 故事 " 吗?

现代快报读品: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俞明:城市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精神载体,这两者是灵魂与躯壳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是互补的。城市因文化而繁荣、而兴旺,文化因城市而有寄托的所在。通过各种载体的合理布局去营造文化氛围,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南京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一个有灵气的城市,它的文化渗透在每一块城墙的砖缝之中,而且经过了两千年的积淀。文化作为城市之魂,一定要传承下去,而且要使它深入到我们的每一个子孙后代的生命之中。

现代快报读品:您认为如何吸引大众来关注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俞明:我们应该重视民间团体作为传承城市文化载体的一种作用,像南京古都学会,还有诸如新兴学科—— " 南京学 " 等的发展;另外学校教育这一块也应重视,比如做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城市乡土教材,设置一些课外的讲座,在学生群体中推广城市文化;此外,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应该不遗余力地做好城市文化的宣传。

我认为,口述历史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一定要有专人来负责整理、发掘、抢救,不抢救很多东西就淹没了。我举个例子,关于淮海战役的经过,你不向战犯询问,一些文史资料里的很多事情解释不清楚,或者只是笼统地猜测而已,还是要靠他们当事人。以我为例,我们这批人经历了从解放初期到之后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南京的每一个十年的变化我都清楚。要发挥口述历史的作用,把一些人的口述历史存到我们的档案馆之中。

此外,南京去年获评 " 世界文学之都 ",这对吸引更多大众关注南京城市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俞明

1948 年生于浙江海宁。经济学硕士、文学博士。已发表个人专著和论文四百多万字,出版图书《〈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下关开埠与南京百年》《名胜与文学》《战狂澜》等。1998 年抗洪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先进个人,2005 年荣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级个人二等功。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凡 姜斯佳 / 文 牛华新 / 摄

相关标签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