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7 日下午 4 点,第六届深圳公共雕塑展在福田区中康路梅丰社区公园拉开帷幕,并正式启动了艺术家张有魁作品的 " ‘有记’店铺计划 " 授牌仪式。本次展览把艺术作品置入热闹的人流、烟火气的街头,让艺术融入民众的日常体验里,以及社区建设和城市更新中,让梅林中康路这条充满人情故事的街道再次与艺术碰撞对话。
主办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设计处副处长宋明江、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陈贞、梅林街道办代表和中康街的市民等一同参与了惊喜感十足的 " 生长 " 揭幕仪式以及策展人带领的 " 游街 " 导览。
记者看到,位于中康街道的 " 中康艺术长廊 ",雕塑 " 坐 " 上了电箱,路桩 " 穿 " 起软包装,螳螂装置 " 飞上 " 树枝,地铁口处 " 生长 " 出山水 …… 展览邀请的 15 位 / 组具有活力的年轻艺术家,借助雕塑、装置、活动等形式介入社区街道的构筑物、树木、草地、设施、商铺等。他们运用的技术手段有手工、3D 扫描、打印等 。
"35 日生长 " 是第六届深圳公共雕塑展的展览主题,这是对第五届深圳公共雕塑展话题 " 嫁接 " 的延伸,也是继上一年艺术进入社区试验的延展。展览除了艺术介入街道社区,还回望了深圳四十多年来城市公共雕塑的开始与发展历程,对深圳四十多年的公共雕塑作品和案例进行图文梳理。这些历史在福田中康路 " 墙 · 美术馆 " 空间中进行展出。展览期间,专业的公共教育团队将为市民提供展览导览和趣味工作坊等一系列服务,让大众与艺术产生现场近距离的交流,为社区、为城市建设带来的涟漪效应,让市民收获更多艺术与生活的美好。
据介绍,深圳公共雕塑展从第一届举办以来,一直在探索深圳公共雕塑在各个场域下的可能性,从中心书城这种城市广场空间到中心公园的自然空间,再到现在的中康路街道社区空间,展览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形成持续性探索话题:市民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及需求是什么?公共艺术与市民之间可使用什么样的对话形式?
策展人张晓飞表示,本次展览意在对 " 中康艺术长廊 " 这个空间进行激活与再生。当这些 " 记忆 " 成为中康路居民茶余饭后的故事时,作品也就有了 " 再生 " 的意义。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