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90 年代,电视剧《包青天》轰动一时,成为划时代的经典。前一段时间重温,除了再次觉得展昭很帅、包拯很黑之外,还解开了自己的一个 " 世纪困惑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 " 铁面无私编中间 " 是什么意思,这次特意看了片头曲字幕,原来是 " 铁面无私辨忠奸 "。
在这部剧里,孰忠孰奸,作曲者早心有所属,就连年纪尚小如我者也能分辨便得清清楚楚。包拯,那位脸黑如炭、爱民如子、忠于君上、被老百姓爱称为 " 青天大老爷 " 的自然是忠臣的典型代表。
类似忠臣在中国历史上尚有不少,除了 " 忠 " 之外,他们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 清 ",也即清正、清明、清廉。与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的贪官相比,他们恪守道德,甘于清贫,对自己、对属下、对家人的严格近乎刻薄。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几乎人尽皆知的海瑞了。据说,海瑞的母亲过生日,这位孝子也仅仅买了两斤牛肉打牙祭,平时更是简朴的不得了,菜自己种,肉干脆不吃。以至于总督胡宗宪听到这个消息,狠狠地八卦了一下:" 昨天听说海县长给老母亲过生日,买了两斤牛肉。"
明朝弘治年间,曾做到过陕西三边总督的秦纮也是位大清官,据说他 " 廉介绝俗,妻孥菜羹麦饭常不饱 ",堂堂三边总督,省部级高官,竟然食不果腹,今人看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成化年间他得罪了明宗室庆成王,被诬陷下狱,朝廷下令抄没家产,结果发现这位巡抚大人几乎是家徒四壁。奉令抄家的太监尚亨受到感动,把抄到的几件破衣上呈皇帝,明宪宗也叹息道:" 贫一至此耶?" 秦死后,权阉刘瑾恨他生前耿直,借端追论其罪,再次对他家进行抄没,结果又是 " 籍其家,无所得 "!
在权力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大多数同僚都在以权谋私,自己也有机会以权谋私的时候,包拯、海瑞、秦纮等却能甘贫乐道,在任上,还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包拯 "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说海瑞 " 是严峻守法的官员,热心保护老百姓,制止绅士的非法行为 "。正德年间的宰相杨廷和则评论秦纮说," 历官五十余年,屡遭挫衄,许国之心,老而弥笃。尽心民事,所在咸有惠泽 "。这样的官吏,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少见,也因此,他们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断高大完美,进而成神。
谈迁说秦纮 " 刚直嫉恶,通籍五十余年,屡挫不屈,惠泽及民,始终全节,称一代完人 "。而包拯和海瑞则更甚,海瑞死后," 今江南郡邑相传公已为神 " ,不少地方建有纪念祠堂,海瑞化为城隍爷的神话也广为传布。如今的广州城隍庙中,海瑞即是三位城隍爷之一。包拯则成了阴间东岳大帝属下专掌善恶因果报应的机构 " 速报司 " 的司主,《续夷坚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被劫掠的女字颇有姿色,娼家欲高价买之,女子誓死不从,但奈何主家贪财。有一巫女对人说:" 我能救此女子脱险,嫁与良人。" 于是来到主家,闭目吁气,屈伸良久,作神降之态。少之,瞑目咄咤,呼主人出,大骂之。主人俯伏请罪,问何处触犯尊神。巫女大骂:" 我速报司也!汝何敢以我孙女为娼?限汝十日,不嫁之良家,吾灭汝门矣!" 主者百拜谢罪,不几日便将该女子嫁掉了。
为何清官的形象一再拔高,乃至到了迷信的地步?对此,学者王子今有专门论述,在《权力的黑光: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一书中,他说," 清官的形象,凝聚着民众对理想政治的向往,甚至往往成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征,于是终于幻化为民间信仰中的高大的神 "。
王子今进而解释道,清官迷信是民众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现,但是,把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清官的政行上,自己不再有任何积极的作为,则又为数千年暴君与酷吏的横行提供了条件,这无疑会进一步削弱民众的政治力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跳出 " 政治层面 ",从 " 人的层面 " 看清官迷信时,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官迷信的基础是人格的自我压抑,它意味着自卑自弱意识的强化,以及对自在且自为的 " 人 " 的品格的自我毁弃。
百姓总是深怀对清官的幻想,幻想破灭后就再幻想职位更高、权力更大的官僚为清官。然而,现实却不以志怪小说为脚本,神话也只能是神话。数千年来对 " 清官 " 的尊崇久盛不衰,本身就说明了 " 清官 " 的稀缺,以及 " 清官神话 " 的虚妄。 因为:首先,清官在帝制政体之下绝对无力扭转专横腐恶的大趋势。毕竟,与赃官、昏官相比,清官不过千万分之一,其力量并不足以在黑暗政治中投射光明。而且,官吏贪污的风气,已是 " 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 "。
对此,学者吴思也有过论述,在《潜规则》中专有 " 贪官的故事 " 一节,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贪污风气形成的原因,并由此解释了清官何以 " 制度性无力 ",乃至 " 制度性消失 " 。
其次,清官作为古代官吏道德行为的典范,会更自觉更忠实地维护封建政治体制,绝不可能超越帝制法统给予民众更多的政治权利。清官在本质上是封建政治秩序更可靠的支柱,在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们往往成为民众更为坚定的对立力量。
故而,清官往往又跟酷吏联系在一起。《老残游记》中的玉贤和刚弼,即是 " 清官 + 酷吏 " 的典型。玉贤是以 " 才能功绩卓著 " 而补曹州知府的,但他其实是因急于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的刽子手。在他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 12 个战笼便战死了 2000 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刚弼是 " 清廉得格登登 " 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借此,刘鄂直斥清官误国、害民," 清官尤可恨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 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无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自所见,不知凡几矣。
最后,书中指出,所谓 " 清官 " 的许多事迹难免有虚美增饰的成分,因为人们对清官的热切渴望,使得传说中清官的事迹经过了一次次理想的加工与炮制。
以包拯为例,从宋元开始到明清之际,包公断案题材的传奇小说就有数十种,各类的包公戏更是数不胜数。文章开头提到的 93 版《包青天》便是以《三侠五义》里的包拯为原型,结合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包拯断案的 41 个单元故事。而《宋史 · 包拯传》中,仅记载包拯断有 " 牛舌案 " 一件案子。
除了清官迷信,《权力的黑光》还分析了政治万能迷信、天命迷信、君主迷信、长官迷信、先祖迷信、圣贤迷信、长老迷信、功臣迷信、谶纬迷信等,全方位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这是一本严肃、凝重的学术著作,因为它所探讨的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
《权力的黑光: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
王子今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1 月
特约撰稿 李占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