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12-07
高中课堂搬进湿地公园,五科老师带着学生大自然里做研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贺润 记者 黄艳)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的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湿地公园,由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艺术五门学科老师带着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近日,这一堂特殊的立体式学习课堂,带给参与者学习方式改变的震撼,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在公园里上课是什么感受?12 月 4 日,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全体高一学生走出校园,来到学校附近的七桥瓮湿地公园探秘。这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学习意识,以七桥瓮湿地公园为课堂,以班级各学科老师为导师团队,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抓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开展湿地考察、探究、学习,实现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希望通过湿地文化研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希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导师制指导,发挥班级导师团队的作用,实现全学科育人。通过学生执行官和班级安全员的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协作力。

在公园里,学生们边走边学,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艺术五门学科老师在相应的地点为学生们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以自身学科与七桥瓮湿地公园的联系为主要内容,真正做到了书本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从课本教材走向生活、自然教材的转变,使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

△ 语文课

语文学科的研究活动选址在湿地公园的芦苇荡附近。芦苇茫茫,清风徐来,野趣天成。草木的枯荣在语文的世界里,是四季的变化,是生命的交替,也是历史的盛衰。在徐辉老师和王格老师的渲染中,学生们仿佛走过了柳永的 " 杨柳岸 ",聆听了白居易 " 狄花瑟瑟 " 中传出的琵琶语,也被王维的 " 青柳 " 留在了 " 渭城朝雨 " 的那天。

△ 历史课

" 桥拱上的怪兽叫什么?"" 水中桥墩上的怪兽又叫什么?"" 为什么要有这些怪兽?"" 为什么七桥瓮要叫‘瓮’?" 历史组的刘晓倩老师层层深入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思考。七桥瓮是建成于明朝的历史古迹,一直用秦淮河的河水哺育着一方百姓。

△ 生物课

生物组则是将野外课堂交还给学生,让 " 绿源社 " 的同学们就地取材,带领大家一起搜寻、观察、研究湿地公园土壤中的动物,讲解各种动物对土壤的影响。在他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发现了湿地公园的特殊植物——凤眼莲。凤眼莲作为一种入侵植物,究竟能不能变废为宝呢?学生们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的主体构成部分之一,秦淮河两侧的河流地貌也是公园里重要的景观组成。地理组徐国民老师、詹燕飞老师和徐传成老师立足于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未来的变化方向,带领学生将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开拓了学生们在地质学领域的视野。

随着现代生活的演进,七桥瓮不再仅有历史的内涵,还有现代意义。湿地公园的打造,是艺术设计师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致敬。艺术组施朝晖老师从中国园林 " 自然写意 " 的角度切入,向学生们介绍了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以实景为例,展示了七桥瓮湿地公园的艺术魅力。

内容丰富的多学科引领,让学生们在大自然的课堂里收获很多。高一(1)班学生黄润说,最受触动的是学习了七桥瓮地质环境的特点和河流变化的规律,激发了对地理学科更加浓厚的兴趣。" 北风语不休,寒鹊闹桠杈。何许最宜人,冬月白芦花。" 这是高一(9)班张天宇在课后,用一首小诗书写了自己的心情。高一(10)班贾文禹的感受也颇深。贾文禹说,一路上,老师们在 " 窗外 " 的课堂中 " 身临其境 " 式地教给同学们各科知识:由园林的各式取景方式、七桥瓮的前世今生历史,到芦苇荡中的 " 人间草木 "…… 大自然是世上一切生命最好的老师。

(通讯员供图)

相关标签

学生 高中 湿地公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