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4 日,深圳晚报党委会及全体中层走进华为,通过在松山湖园区和坂田总部的考察学习,近距离感受这家科技巨人的温度和力量,探寻它不断生长的能量之源。
▲深圳晚报党委会及全体中层在华为松山湖园区。
松山湖园区如古典欧洲大学
" 数字转型之路 " 展示强大技术实力
华为松山湖园区占地 1900 亩,于 2018 年投入使用。园区由 12 个建筑板块组团而成,各组团之间通过专用的瑞士小列车连接在一起。清一色的欧式建筑掩映在树林草坡之中,碧水之上,有黑天鹅悠闲地游荡于芦苇之间,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古典的欧洲大学之中。
▲华为松山湖园区的欧式建筑。
▲连接 12 个组团的小火车。
事实上,这里的 " 知识密度 " 可能远高于一般的大学:松山湖园区内目前有着 24000 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研发人员,神秘的 "2012 实验室 " 就在其中,这个实验室是华为的总研究组织,使命是为华为未来的生存发展构造自己的 " 诺亚方舟 ",主要聚焦于一些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
▲松山湖园区景色。
" 任总希望园区能为研发人员提供一个最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因此在园区设计、景观打造上,任总都有参与决策。" 华为工作人员表示。
▲深圳晚报党委会及全体中层在华为松山湖园区内部参观。
如果说松山湖园区让人感受到了华为的 " 温度 ",那位于华为坂田总部的华为 " 数字转型之路 " 展厅则展示了华为在技术上的强大力量。
▲深圳晚报党委会及全体中层参观华为 " 数字转型之路 " 展厅。
其中华为 " 城市大脑 "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 " 中枢系统 ",通过融合存储运算、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圳全市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运营可一览无余。以产业发展为例,基于政府的大数据收集能力," 城市大脑 " 可全面梳理各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生产总值、成本分析、从业人员状况、外迁情况等等,并通 AI 分析对各种问题提供具体的决策建议。此外,该展厅里还展示了华为在金融、交通、电网等领域内的领先解决方案。
聚焦主航道、强化危机意识
以行动践行企业四个核心价值观
从南油新村居民楼里的两个房间到松山湖畔近两千亩的 " 欧式庄园 ",从只服务于运营商的通信企业到数字能力的联接者,30 年时间里,华为历尽千帆,却依然初心不变。
" 华为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但一直聚焦在 ICT 主航道上,做好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的提供商,没有去追赶其他领域的风口。" 在会谈环节,华为人力资源专家白小军表示。任正非亦多次强调公司的聚焦战略。他曾说过,把最核心、最主要的战略方向确定之后,那就要把所有的精兵强将、资源调上去,饱和攻击,聚焦在一点上。
▲深圳晚报党委会及全体中层与华为工作人员进行会谈。
文化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而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所在。对于外界都在讨论的华为核心价值观,白小军表示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就四个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观念不用多标新立异,关键在于能否变成实践。"
白小军还特别强调危机意识的重要性。据其介绍,华为有个 " 心声社区 " 论坛,这是一个内部员工的观点交流平台,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有深度的、警示性的思考,公司的高管团队们经常光顾这里。" 危机意识根植于华为人的内心深处,现在我们的创始团队就提出来,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白小军表示。
▲华为人力资源专家白小军。
对于华为的企业文化和科技成就,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邓自强用 " 三个伟大 " 表示钦佩:华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价值创造者,它创造了务实的企业价值观,同时也助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现实世界;华为是一个伟大的逆行者,汶川地震、雷神山医院的搭建等事件中,华为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通信支持;华为还是一个伟大的抗压者,公司一路走来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勇。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邓自强。
" 华为不屈的精神、不服输的劲头、时刻存在的危机意识和高效的团队协同能力,值得每一位深圳晚报员工学习。" 邓自强表示。
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