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2-21
深晚报道|《邓小平时代》作者、哈佛“中国先生”傅高义逝世 生前出版重磅作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日本《朝日新闻》12 月 21 日报道,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于当地时间 20 日在马萨诸塞州的一间医院去世,享年 90 岁。

傅高义,1930 年出生。他是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傅高义精通中文和日语,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邓小平时代》

[ 美 ] 傅高义 著

冯克利 译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三联书店编辑部 译校

三联书店 2013 年 1 月刊行

《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全书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九二 " 南巡 " 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全书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时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既有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洞察入微,兼具客观的真实性和高度可读性,被誉为邓小平研究 " 纪念碑式 " 的著作。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美】傅高义 著

谷英 张柯 丹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年 3 月

1979 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

《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本学中最畅销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 " 向日本学习的风向 "。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

《日本还是第一吗》

[ 美 ] 傅高义 著

沙青青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3 月

在这本八九万字的书里,傅高义以回应其名作《日本第一》在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为线索,书写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回顾其日本社会研究的学术生涯,尤其着力早期到日本学习并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各阶层交往的观察和收获;一个是回应《日本第一》1979 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 " 失去的二十年 " 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他的研究结果,重申他提出 " 日本第一 " 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第三次改革浪潮及美日中三国必须学会共事的重要性。可以说,经由此书,作者比二十年前著述时,更精准地概括出日本模式的优长与有待更新之处,他个人从青年学子到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的学术经历及经验教训,也在行将退休之际,传递给学界的同行。这些构成了本书的必读价值。

《日本新中产阶级》

[ 美 ] 傅高义著

周晓虹 周海燕 吕 斌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年 5 月

傅高义根据自己在东京 M 町的田野调查,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还在日本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经典但不枯燥,展现了一幅穿插八卦轶事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盼望孩子闯过重重考试、出人头地的父母心 …… 种种描述生动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国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傅高义的作品还有《重振旗鼓》,提出了美国该如何回应日本的挑战;《朴正熙时代》,讲述东亚现代化强人朴正熙的一生,指出其人生经历是观察韩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棱镜。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